
- 索 引 号: SM07907-0300-2017-00066
- 备注/文号: 溪委〔2017〕1号
- 发布机构: 建宁县溪源乡人民政府
- 公文生成日期: 2017-04-03
各党支部,村委会,乡直(属)各单位:
现将《溪源乡2017年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溪源乡委员会
溪源乡人民政府
2017年2月6日
溪源乡2017年工作要点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之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总的工作要求是:深入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市、县、乡党代会决策部署,主动融入闽赣省际生态产业集聚区发展战略,以“再上新台阶、建设新溪源”为主题,以脱贫攻坚为总揽,加快推进生态溪源、富裕溪源、活力溪源和幸福溪源建设,力争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乡财政总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长15 %。
一、突出三大建设,提升引领发展新能力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升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一)夯实基层组织建设。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规范“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建立1个基础党建示范村;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强化理论宣传教育,争创学习型组织,聚集发展正能量;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加强党委议事和决策的规范;深化党建促扶贫攻坚,破解贫困村村集体经济薄弱难题,打造3个村财增收示范村;推行常规工作+个性工作的考评方式,力促常规工作新态势,个性工作新品牌。
(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党委的主体责任、乡纪委的监督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制度,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扛稳、做实、抓牢;以《准则》和《条例》为镜,使每个党员自觉践行道德高标准,遵守纪律底线;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精神,全面推行“清单”工作法,细化“工作清单”和“问责清单”,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落实工作督查通报等制度,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三)深化党建品牌建设。提升农村党员信誉管理,实施农村“信誉党员+”基层党建项目,挖掘提升信誉党员在遵德守法、创业致富、扶贫济困等方面的内涵和外延,实行“信誉党员+产业”,“信誉党员+扶贫”,“信誉党员+社会治理”的模式,发挥好带创作用和辐射效应;深化数字党建建设,运行好溪源乡党建微信公众号平台,对党员、党组织、流动党员等做到精细管理、便捷服务,实现党员的信息数字化、管理平台化、服务时效化。
二、打好三大战役,抓牢持续发展硬任务
脱贫攻坚、项目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管当前、利长远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
(一)打好脱贫攻坚战。凝聚合力、创新举措,举全乡之力抓好脱贫攻坚这第一民生工程,确保户脱贫、村摘帽。明确目标任务,全年力争贫困(空壳)村退出3个,脱贫贫困人口65人,其中国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造福工程扶贫搬迁80人、雨露计划培训50人次以上。创新扶贫模式,推行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旅游扶贫、社会扶贫“N+1”(“N”指乡村干部、信誉党员、新型经营主体业主、诚信计生户、社会组织等帮扶主体,“1”指贫困户)等精准扶贫模式,把贫困户吸纳到产业链发展的每一个利益点上,增强贫困户的持续造血功能。实施易地搬迁,因户施策,引导、鼓励、支持贫困户进集镇、进中心村,强化部门协调配合,从简从快做好建房、购房的审核审批和办证验收手续,为搬迁户开辟绿色通道,让贫困户搬得出、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二)打好项目攻坚战。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协调服务,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抓好招商引资,积极与上级相关部门对接,参加“6·18”、“9·8”、“11·6”等招商活动,完善政府、企业、商会协作机制,实施精准招商,力争全年引进招商项目不少于5个,引进项目资金5000万元以上。落实项目推进机制,坚持项目建设“每周一碰头、每月一竞赛、每季一通报、每年一考评”方式,继续实行会商协调、项目组竞赛PK 、时间倒逼、督查考评等项目工作机制,力促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实施重点项目,着力推进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所建设、大岭村道路拓宽、标准化加油站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推进闽建生态野山茶加工建设、旻盛食品有限公司建设、兄弟服装厂建设、鲜笋冷冻保鲜仓库建设等一批产业转型项目;着力推进旧村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产能、烟田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现代农业项目;着力推进集镇自来水改造、溪源中心小学教职工公租房及学生宿舍楼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等一批民生事业项目。
(三)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以山变绿、水变清、村变美为目标,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严格落实“三严”(严控畜禽规模养殖、严控小水电开发、严控森林采伐指标)、“四限”(限制河道采砂、限制使用化肥、限制使用催长素、限制矿产开发)、“六禁”(禁用含磷日用品、禁油烟污水直排、禁焚烧秸秆、禁止黄标车上路、禁止薪柴交易、禁用化学除草剂)工作要求;认真落实“河长制”,加强水源点保护,严格划定水源点周边牲畜禽禁养区和生态公益林禁伐区,大力倡导造林绿化,提高植被覆盖率;建成生态保护监管和合理利用的精准网格化管理平台,实施生态公益林护林员网格化监管,实现生态林动态、全方位管理,成立乡村环保公益组织,打造都团、上坪乡村环保公益示范基地;深化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成桐荣、都团2个美丽乡村示范点,推进蒋坊环境卫生整治建设,辐射带动村庄绿化、净化、亮化和美化,推进农村家园清洁行动。
三、发展三大产业,打造新型产业升级版
坚持把优势做足、特色做大,调优产业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发展传统产业 。稳定烟叶种植面积4850亩,打造楚尾、蒋坊等4个千亩优质烟叶基地,力争收购优质烟叶1.3万担;建立粮食产能核心示范基地500亩、高产创建示范基地5000亩;大力发展莲子种植、生态农产品生产等经济作物。
(二)发展笋竹产业 。通过与科研院校对接,编制竹业发展规划,实施现代竹业示范项目,建设竹林丰产示范片5000亩,低产改造竹林示范片5000亩;扶持笋竹专业合作社发展,争创1家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培育1家市级龙头企业;推进六逸、富源等笋竹企业技改,加快建设鲜笋冷库和污水处理设施;打响笋产品品牌,积极申报溪源明笋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扶持2家新型经营主体申报ISO质量体系认证,争取2个产品获绿标认证;发挥竹林优势,着力发展竹林套种金线莲、黄精、食用菌等经济作物;做大做强黄家坊笋业市场,将溪源打造为闽赣省际笋竹交易中心。
(三)发展旅游产业。围绕双旻石山峰、东海洋高山湿地、中国传统村落上坪、闽江公社乡愁体验基地、大岭村傩舞等旅游资源,把旅游元素有机融入村庄规划和景区景点开发等领域,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策划溪源一日游路线。重点做好上坪古村村口、大夫第、杨家学堂等景点节点打造,启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申报工作;发展闽江公社精种、体验、观光农业于一体的新业态,建立赏花基地,举办好插秧季、收割季、挖笋节、稻草艺术节等精致耕作农事体验活动。发展一批农家乐,推出一批具有溪源特色的招牌菜、特色菜和特色小吃,改造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民宿,开发一批旅游伴手礼,力争实现旅游接待人次倍增的态势。
四、深化三大创新,激发驱动发展新活力
坚持改革为先、改革为大,加快推进专项改革,稳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
(一)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在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加快社会诚信建设步伐,建立融资担保风险补偿金,把溪源打造成金融创新的示范区、金融生态的优质区、金融发展的安全区,争创金牌信用乡。
(二)深化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孵化。积极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力争年内培育100户种养大户,新成立5家家庭农(林)场,新组建10个专业合作社,新创办20家实体经济。同时,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好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多形式流转土地,推动土地向专业大户、种植能手、家庭农林场主、企业业主集中,加快现代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和产品有机化进程。
(三)深化林权改革。以整乡推进林改试点乡为契机,以释放改革红利,增绿提质增效为目的,健全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补偿机制,创新林业经营主体、林业管护模式、林业金融产品、林业服务体系、林权资本运作和林权流转机制等内容,推动林业生态建设。
五、强化三大保障,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
坚持民生优先,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乡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一)强化集镇承载力。加快“两违”治理,提高集镇规划科学性和可行性;大力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重点建设好溪源笋竹文化主题休闲公园、沿路花圃、沿河景观、农村客运站、百户居民小区、物流仓储小区等,致力打造宜商宜居精品集镇;鼓励引导偏远山区的农户到集镇购房就业,年内新增集镇人口100人以上。
(二)强化社会事业。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通过加大投入、争取项目资金,改善办学教学条件;持续开展“最美家庭”、“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样性、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挖掘保护傩舞、黄梅戏等非物质文化,推动“大岭糯糍节·傩舞”申报市级非遗,“明笋加工工艺”获批省级非遗。
(三)强化社会保障。全面落实支持农业生产补贴、林补等惠农政策,引导、培育和支持产业发展,促进创业和就业,拓宽增收渠道;认真做好农村低保滚动管理,实现应保尽保、退保顺畅,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实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持续落实农村医保、社保政策,确保新农合参保率100%、新农保参保率95%以上;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人口计生服务水平;深入推进“法治溪源”建设,挖掘家规家训,提升社会管理网格化管理平台,实现社会管理精准化;加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力度,推进乡村避灾点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