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民间艺术与风俗

日期:2023-09-26 17:30 来源:建宁县政府
| | | |

  建宁历史悠久,民间传统艺术源远流长,且风格独特,形式多样,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客坊中畲半年节:始于南宋年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十八日。每逢节日,游子纷纷回家团聚,村里各家各户扎门彩贴对联、打糍粑蒸年糕、捉田鱼拣田螺、点香烛祭神祀、放鞭炮迎友客、杀牲畜祭祖先、宴宾客请大戏,由于其规模与隆重不亚于春节,故称之为“过半年”,现已列入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nuó舞:始源于清道光二年(1822)间。相传当时大地干裂,万物枯萎,虫害成灾。为避免粮食绝收,村民百姓自发组织一支“乞神保收”的民间鼓乐队来乞求五谷菩萨天降雨露,驱除病虫,驱邪镇魔,祈盼五谷丰收,久而久之形成现在的民间民俗活动——傩舞。溪源乡大岭村至今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还开展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现已列入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灯舞:是在建宁土戏和古乐队基础上发展起来。其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动作细腻,优美大方,集闽西北山村民间马灯舞艺术之精华,独具乡土特色。均口镇台田村的马灯舞,历史悠久,舞风古朴,被誉为全县马灯舞之首。马灯舞传说源于元朝年间,当时盛行骑马习武的风气,为了表达骑士出征英勇杀敌的慷慨壮举,民间艺人就用马灯舞的一文世形式表现出来,把洗马、喂马、训马、出征等动作及舞蹈形式展示,体现了英勇的骑士爱护战马及胜利归来的喜悦心情。

  桥灯舞:又称桥板灯舞,据说是唐朝末年,由江西传入我县,当时流行于全县各乡村,现在黄坊乡的毛坊、陈岭、黄坊等村,每逢元宵佳节均有开展这一形式的踩街活动。

  花钵灯舞:据说明朝末年流传全县各地,现伊家乡的沙洲村,里心镇的新圩村每年春节都有跳花钵灯舞的习俗。花钵灯舞由精工巧扎三十厘米高、三十厘米大的花钵十六个,每钵配纸帛各色花卉果枝,内燃蜡烛,由八少女装扮双手各执钵灯一个,用舞蹈步伐,随着有节奏的锣鼓声和悠扬的乐声轻歌漫舞,队形变换多样,人与灯共翩跹,人花一片汇合,一曲告终以灯组字。

  龟蚌舞:它源于“龟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典故。是里心镇新圩等村民间流传的一种民俗活动。每逢春节,里心镇的部分村均有开展这一活动。龟蚌舞一般由龟、蚌、梢公、渔翁、渔女等角色组成。道具有旱船、渔网、渔篓、鸬鹚等。龟、蚌、鸬鹚、旱船均由篾扎纸裱而成,蚌八个由八位少女扮装表演。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曲调平稳,流畅而优美。

  宜黄戏:俗称大戏、土戏。由昆曲、西秦腔发展演变而成的。明朝末年由江西抚州传入建宁,盛于清朝。当时,建宁拥有同师同祖同腔调的戏社五个,遍及建宁各集镇。均口镇龙头村业余宜黄戏团至今每年春节及农闲期间,坚持在建宁、泰宁、宁化、清流、明溪等县的偏远乡村巡回演出。该团在唱腔、表演艺术上带有浓厚的乡土色彩、服饰化妆,道具原始古朴,保留了不少明清期间戏的特色、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现已列入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