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建宁:干群齐心圆了修路梦

日期:2021-10-27 09:19 来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龙江先锋
| | | |

  “现在我们村都是水泥路,下雨天再也不用走‘泥水路’了,进出比以前方便多啦。”10月13日,走进建宁县客坊乡,四通八达的水泥路通向家家户户,行走在新修的道路上,男女老少喜笑颜开。

  在进乡入口处,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长长的善行功德榜景观墙,上面记载着全乡干群齐心协力修路的故事,镌刻着踊跃捐款的乡贤姓名。四条改扩建的农村公路,是客坊乡八个行政村村民通往家门口的幸福之路。

  干群配合打破瓶颈

  客坊乡地处建宁县西北部,水尾村被誉为“小井冈山”,至今完好地保留着许多红军革命旧址,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客坊乡位置相对偏僻、交通不便,面临“远在深山人不识”的窘境。

  “乡里原有公路宽度都仅有3.5米,路面不仅坑洼泥泞,还容易塌方。”乡公路养护站站长吴博强说,路没修之前,乡里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田地抛荒、山地失管严重。

  修路,成了全乡群众的渴盼,也成为压在乡党委政府心上的一块大石头。

  2017年,建宁县开展农村公路大会战,客坊乡四条农村公路被列入全县大会战,四条公路成为全县规模最大的道路集中升级改造项目,群众日夜期盼的修路问题得到历史性突破。

  眼看着行路难问题迎来转机,新的难题又出现了:初步核算,乡村两级修路资金缺口较大,资金问题成了制约道路改造的拦路虎。

  为解燃眉之急,乡、村两级党员干部带头捐资,多则3000元,少则500元,并在全乡宣传“四好农村路”的有关精神和政策,鼓励群众慷慨捐赠,为家乡建设出力。党员干部的义举感动了村民和在外乡贤,大家纷纷解囊参与捐助活动,合计筹集资金100多万元。

  “修路是为了村里的建设,但是得实惠的还是我们老百姓,我们当然支持了。”客坊村村民谢先贵笑着说,村里以种植水稻、莲子、烟叶芋等农作物为生,农产品运输成本很高,这条路修宽以后,大家出行就更顺畅也更安全了。

  化共识为行动,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条路点燃了群众心中希望的火苗,除了捐款修路,公路沿线的村民也给予了鼎力支持,纷纷无偿让地、出工投劳,为改造工程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乡贤助力家乡发展

  “客坊养育了我,不管到哪,家乡始终在心中。”里源村的洪海南这样描述他的感情。洪海南在外闯荡多年,这次修路捐了3万元现金。

  “小时候村里道路状况糟糕,基本上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遇上下雨天更是一路的积水和烂泥。”洪海南说,家乡始终是他们这些游子的牵挂和羁绊,他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为家乡父老多作贡献。

  另一名从客坊乡走出的乡贤徐先权捐款10万元,也是捐款最多的个人。徐先权说,走南闯北这么多年,看着乡亲们守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却因为没有好的道路还过着苦日子,他看在眼里心急如焚。

  徐先权是土生土长的湾坊村人,在外经商已近30年。虽然离开家乡几十年,但徐先权每年春节都会回乡看望亲人,看到整修公路的捐款倡议后,他立即主动联系了乡政府。

  “这是微不足道的事情,父老乡亲勤劳、质朴,能够为家乡捐款修路是我的荣幸。”徐先权说,家乡现在的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曾经走不出村子的特色农产品也能销往全国各地。

  “过去大家是用耙子、锄头、土萁这些最原始的工具,用肩扛手刨这些最原始的方法,一锹一铲向前掘进,生生用人力在高山上开凿出了一条3米宽的土路。”上了年纪的中畲村民谢大爷回忆到。

  “现在好了!”谢大爷接着说:“村里终于有了一条直通的水泥硬化道路,防护设施也修得完善,我儿子可以放心开车回家了。”这条通畅宽阔的全新客中线,不仅拉近了中畲村与外界的距离,更承载着一代代中畲村民的希望。

  修路只是第一步,致富才是最终目的。今年以来,客坊乡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巩固“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对客坊至水尾的19公里道路进行绿化升级,助力水尾红色小镇创建国家级4A景区,同时,围绕“红+绿”发展主线,以水尾村红色资源为核心,着力打造休闲旅游和教育研学精品线路,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找准乡村振兴新产业。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