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基层治理“加减法” 提升百姓幸福感 | 我为群众办实事

日期:2021-12-08 08:18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福建频道
| | | |

  12月3日一大早,建宁县溪源乡蒋坊村的网格员黄明春就骑着电动车出门,开始日常的村街巡查。黄明春“管辖”着村里210多户、860口人,是村里有名的热心肠。冬日的蒋坊村,街道整洁有序,两旁绿树成荫。

  

 

  群众有事,干部解题。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离不开网格化管理和服务。今年以来,溪源乡以蒋坊村为试点,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引导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统筹调动网格员、人民调解员等力量,推动多元治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用服务做“加法”,增强基层效能

  

 

  “你把草甘膦打到我家田里导致秧苗不会发芽。”“秧苗不发芽是你自己打农药弄的,还想赖我头上?”近日,蒋坊村交范组黄某与余某因烟后制种打草甘膦产生纠纷。当事双方各执一词,多次自行协商不成,矛盾随即升级为肢体冲突。

  作为“平安中心户长”的黄明春接到消息后,联合乡下沉“派出所警员”“司法所司法协理员”等多方力量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稳定双方情绪,并把当事人请到了“有事评理室”进行调解。

  “双方情绪都很激动,只能先安抚情绪,请双方都坐下来喝杯茶,再了解情况。”黄明春说,这样处理不仅可以了解双方身份信息,还能借着喝茶环节适当岔开话题,避免双方一味争论致使不良情绪积累。

  最终,随着双方情绪平复下来,调解人员结合双方反映情况多次加以耐心细致地调解,成功说服双方各退一步,矛盾得以及时化解。

  治理重心在基层,治理重点在服务。“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我们经常能看到黄户长在村里巡逻,维护我们村的治安秩序,现在村里治安情况很好,我们非常安心。”蒋坊村村民黄福兴说,每当村民之间发生矛盾时,黄明春就化身“调解员”,本着“熟人管熟人”的原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调解邻里矛盾。

  为了将村级综治调解与农村社会治理融合起来,蒋坊村通过党建引领融合村级综治力量,建立了一支由党员、“平安中心户长”“法律明白人”以及“派出所警员”“司法所司法协理员”组成的综治志愿队伍,全面激发村民“自治”能力,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同时,蒋坊村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强化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公共法律服务共治中心的功能,打造“邻里e家”“有事评理室”等民主议事场所,助推乡村协商自治管理模式逐渐成形。今年来,蒋坊村无违法案件发生,共接待受理各类事件15件,同比下降25%。

  

 

  ​让事务做“减法”,减轻基层负担

  

 

  “与村民谈谈心,为村民普普法,给村民讲讲理。”每周三,溪源乡司法所的黄运龙都会准时来到蒋坊村法律驻点服务站,帮助附近村民解决工作、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

  “多亏了法律指导员给我讲解了有关担保贷款的问题,让我懂得了帮别人担保贷款不是签个字那么简单,而是要承担连带责任的。”村民张锁富笑着说,以前邻里之间因不懂法产生不少纠纷,还有村民打工时曾吃过不懂法的亏,现在好了,村里每周都有驻村律师值班,真的方便到家。

  由乡司法所下派的法律指导员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法律驻点服务站成为架起蒋坊村党群的“连心桥”,推动法律服务触角延伸至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值得一提的是,在蒋坊村还有一只特殊的志愿服务队伍,他们集务巡防、应急处突、矛盾调解、志愿服务为一体,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基层平安创建或社会治理贡献志愿力量。

  “看看我家的自来水,现在不管什么时候拧开水龙头,流出的水都很干净了。”蒋坊村枧下小组的廖大爷高兴地说,之前,枧下小组的自来水很浑浊,问题一直没能得到解决,村里的志愿队伍了解情况后,立即请了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脱贫户黄林华的妻子患有间歇性精神病,长期需要服用药务。乡卫生院的医务人员来到黄林华家,给他的妻子量血压,并详细、耐心地讲解用药注意事项。“感谢医务人员这大冷天的,给我妻子量血压又送服务,也挺不容易的,真是服务到家了。我感谢党,感谢党的好政策。” 黄林华动情地说。

  近年来,建宁县溪源乡蒋坊村以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为目标,党建引领创新基层治理的新模式,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建设理念,深化“一支部·四中心” 建设,吸纳多方力量,探索出一系列工作新路径,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让群众合理诉求得到回应,把各项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真正解决百姓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