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县“我为群众办实事”优秀案例展示(二)

日期:2022-01-07 08:38 来源:中共建宁县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建宁县融媒体中心
| | | |

  

  建宁县人民法院:妥善化解182户业主历时9年不动产权办证难题

  

  一、实施背景

  

  为解决“南方国际”因资金链断裂造成项目烂尾,致使购房户无法交房、建设工程款及农民工工资被拖欠,滋生了大量“群体访”和“重复访”等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的问题,建宁县人民法院依法善治,通过引进第三方垫资复建,楼盘顺利复建,多方联动解决交房、办证等难题。

  

  二、主要做法

  

  一、多方联动推动复建,解决交房问题。为打破多家法院查封给楼盘处置带来的束缚,主动报请福建高院和三明中院,通过上级法院跨域协调,成功将涉楼盘资产处置权统一移至建宁县人民法院,为楼盘的复建和处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成立“南方国际”项目协调领导小组,由两位副县长担任正副组长,多次召开专题研究部署会,推动楼盘复建,于2015年12月交房入住。

  二、法院协调涤除抵押,排除办证障碍。明晰法律关系。建宁县人民法院及时成立“南方国际”项目处置团队,经排查,房产抵押债权被“打包”并多次转让,福建省宇力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为最终抵押权人。强化释法析理。建宁县人民法院协同住建、金融办等部门与福建省宇力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沟通协调,耐心做好法律解释和政策释明工作,重点讲清业主购买房屋的权利优于抵押权的法律规定。2021年4月,福建省宇力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办理了解押手续。

  三、司法确认化解纠纷,服务便捷惠民。主动靠前服务。建宁县人民法院受理涉“南方国际”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系列案件,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主动委托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化解纠纷。强化诉调衔接。在建宁县人民法院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的通力合作下,快速达成调解协议,并通过司法确认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182户购房户陆续办理了不动产权证。至此,历时9年的群体信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三、工作成效

  

  在处理问题时,坚持调解优先,将诉调对接、多元化解贯穿全过程,分类施策、积极稳妥推进楼盘复建与依法处置,有力维护各方债权人及购房户的合法权益。通过“委托调解+司法确认”的方式,仅在3个工作日内就完成了182户产权确认的法律程序,降低了诉讼成本,实现了正义提速,促进司法资源合理配置,做到案结事了人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次生矛盾纠纷的发生,以实质化诉源治理推动了社会治理现代化。

  面对复杂棘手的烂尾楼盘问题,协调多方积极引入第三方施工单位垫资复建,实现楼盘增值升值。执行到位1.3亿,上缴土地出让金和税费5500余万元,极大增加了县财政收益,为建宁县“大招商招好商”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

  

  建宁县行政服务中心:特色服务 让政务服务更温情

  

  一、实施背景

  

  随着“放管服”改革逐步深化,为进一步优化全县营商环境,建宁县行政服务中心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始终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始终,聚焦企业和群众的“所想、所急、所盼”,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升工作效率,在打造人性化、有温度的政务服务方面下功夫,企业和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增强,以实际行动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主要做法

  

  一、服务更贴心。为有效解决群众办事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最大程度地利企便民,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县行政服务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延时服务。对下班时间尚未办结的事项,实行延时服务直至当天办结为止,确保每个办事企业、群众都可以当天办理完毕。2021年,全年提供延时服务185宗,时长约2690分钟;提供预约服务60余次,切实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对个人或企业提交申请材料后,未能按时受理、按时办结的情况,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公开受理“疑难问题”,帮助市民解决实际困难,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二、便民“不打烊”。为解决群众“上班没空办事,下班无处办事”的难题,设立24小时自助服务区。放置了10余台自助区设备,目前可以办理100余项的便民服务事项,如打印临时身份证、营业执照等便民业务,让群众享受真正的24小时“不打烊”服务体验。提供周六便民服务。针对办件数量较大、群众需求强烈、涉及民生的高频服务事项启动了周六便民服务。首批纳入周六便民服务的窗口有:不动产登记、税务办理、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公积金、公安户政、公安出入境等部门,便民服务周六“不打烊”有效满足了群众办事需求,真正做到了政务服务便民利民、省心省事。

  三、代办更高效。建立健全了重点项目帮代办机制,为县重点项目提供全程代办服务,用心用情做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推动项目落地投产,助力企业快速发展。近年来,成功为“明一国际生态高新科技园”“莲海玉家”等县重点项目提供全程代办服务,通过全程代办服务极大的压缩了项目审批时限,受到项目业主的一致好评。

  

  三、工作成效

  

  建宁县行政服务中心自运行以来,办事大厅现已成为方便群众办事的有效平台,不断优化的政务服务新环境、独具特色的便民服务新举措以及规范的管理让企业和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建宁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决心。

  

  黄埠乡:共建共享共治 打造宜居宜业新集镇

  

  一、实施背景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黄埠乡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从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入手,紧抓问题症结点,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促进群众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和精神面貌提升。

  

  二、主要做法

  

  一、组建党员服务专班。组建11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干部带头深入田间地头,传授讲解农业知识,指导农业生产技术,化解自然灾害问题,强化对雷雨天气的监测和预报预警工作,增强极端天气应急处置能力。成立垃圾清理“回头看”工作专班,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形成“干部包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积极践行“党建+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径,针对垃圾回收站经营管理不规范、劳动力缺失的问题,组织乡村干部扑下身子、破难攻坚,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力量、最高的效率对垃圾回收站进行全面、彻底、无死角、全覆盖式的清理。

  二、成立乡级精品小区业委会。新建篮球场、羽毛球场、门球场等基础设施,进行“开荒式”保洁,对小区环境卫生死角、“脏乱差”等问题进行全方位整治。成立全县第一个乡级小区业委会—鑫埠小区业委会,拓展居民自治渠道,提升建设鑫埠小区服务水平。通过对小区内微公园、五人制足球场、停车场等精细化管理,打造品质高、精细化功能全的精品小区。

  三、打造“高颜值”微公园。充分利用足球场周边的留白空间,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建成了占地约300平方米的村民家门口“高颜值”的微公园,建有凉亭、七彩滑梯、摇摇乐、儿童双人跷跷板等游玩设施,不仅丰富了儿童的娱乐生活,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处休闲娱乐的场所。

  四、着力改善村镇容貌。全力推进竹薮溪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综合治理河长8公里,河道清障、清淤2公里等,让水“活”起来、让人“动”起来。进一步提升集镇人居环境,实施村主街亮化夜景工程,垃圾干湿分类处理、修复损坏雨污管网等,切实提升人居环境和服务能力。

  

  三、工作成效

  

  黄埠乡通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活动,解决了垃圾处理“老大难”问题,也让居民诉求有了集中反映的渠道,有效解决居民反映强烈的“乱停乱放”“乱堆乱搭”等问题,同时提升了黄埠乡村面貌的“颜值”。截至目前,拆除简易附属房、违章搭盖26户700余平方米,对村主街店招改造、省道沿线220余户农户房屋进行立面改造。

  

  伊家乡:创新人民调解“1+8+N”新模式 打造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新机制

  

  一、实施背景

  

  随着改革的纵深推进,社会主要矛盾的不断变化,影响农村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时有发生。伊家乡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乡村矛盾纠纷化解,积极探索创新人民调解“1+8+N”新模式,聘请人民调解员,着力打造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新机制,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主要做法

  

  一、聘请“1”支调解员队伍。伊家乡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员制度,充分发挥“人民解调靠人民、人民解调为人民”机制优势,通过设定条件,向全乡公开聘请了一支由三名离任村主干、老党员组成的人民调解员队伍。2021年以来,在调解员的调解下,成功化解10起复杂的婚姻家庭矛盾纠纷,10起涉及面广的山林土地纠纷,5起较为严重的社会纠纷,其中有2起诉讼案件在诉前得到有效化解。

  二、创建“8”个村级评理室。扎实推进“一党委三中心”建设和开展“法治服务零距离 自治增强‘邻’聚力”活动,在全乡8个村综治工作站建立评理室,将村级综治协管员、人大代表、老年协会等成员纳入评理员队伍,并借助“五大员”(人民法官、人民检察官、人民警察、司法行政人员、城管队员)驻村力量,打造群众家门口“线上线下”执法司法便民联络点,实现化解矛盾在一线、法治服务在一线、平安建设在一线。评理室建立以来,成功解调多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组入户道路以及群众之间林地、宅基地等矛盾纠纷。

  三、发挥“N”个部门职能作用。发挥司法、农业、林业、国土等“N”个部门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的职能作用,加强各项政策、法规的宣传,共同参与,齐心协力,积极协助乡党委、政府化解各自领域的矛盾纠纷,筑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屏障。

  

  三、工作成效

  

  伊家乡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在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径,用新时代新理念解决乡村矛盾纠纷。自人民调解“1+8+N”新模式建立以来,农村许多矛盾纠纷在最基层得以及时解决,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