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助人为乐后有50元答谢费?扫码骗局需谨慎
新年刚结束,扫码骗局又更新了?近日,杭州市民赵先生向浙江在线“群众工作室”反映自己在杭州市钱塘区金沙天街遇到了新的扫码骗局。
赵先生表示,自己在金沙天街碰到一位陌生女性向他寻求帮助。这位女性说自己手机没电了,想让他帮忙去商场里扫一个共享充电宝。等该女性手机能开机后,说想提供50元作为感谢。但这位女性展示的并不是微信或支付宝平台的付款码,而是一个类似于五角星的异形二维码。“我最开始认为扫共享充电宝是公共的二维码应该没什么问题,但后面让我扫一个异形的二维码,我就感觉有点奇怪。”赵先生感觉不对劲便拒绝扫码,离开现场。“这是又出现新的骗局了吗?”疑虑之余,赵先生也庆幸好在自己提高警惕,不然可能就会遇上不可预料的情况。
记者搜索公开信息发现,其实赵先生遇到的这个情况并非个案,来自陌生人的不明二维码,潜藏着很大的受骗风险。
近期,全国多地都出现了此类扫码骗局,例如,武汉一小学生玩游戏时遭遇“扫码免费领皮肤”骗局,险被骗2万元;四川一12岁小女孩扫码进入某明星粉丝群后,分5次向对方转账54994元;广州一公寓经营者被诈骗分子以“租房”扫“收款码”为由,盗刷“付款码”导致损失……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记者也留意到,许多网友都遭遇了以“二维码”载体的骗局,骗子们多打着周年庆、年终回馈、街头求助等幌子,甚至伪装成加快递、假罚单、假红包等形式,进行诱导和诈骗。
而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本质都是利用二维码进行诈骗。如何防范此类诈骗?记者咨询了杭州市公安局拱墅区分局刑侦大队民警王灵华,他提醒“要谨慎扫码”。不扫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不扫陌生的进群二维码,不轻信能“返利”的二维码、不扫拉粉求支持的二维码……
线下面对面扫码骗局虽极少遇到,但也不能掉以轻心。王灵华提到,“电信网络诈骗通常是在线上进行的,赵先生遇到的这种面对面的形式比较少。”他称赞赵先生拒绝扫描陌生二维码的做法非常正确,并提醒群众提高警惕性,线下如果碰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商业性扫码或扫码后手机出现外来App下载验证,以及遇到类似赵先生的情况,那么安全起见最好不要扫码,以防泄露个人信息。
此外,王灵华还介绍了目前常见的电信诈骗种类。“办案过程中,比较多出现的电信诈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比较老的方式,打开一个界面后,需要登记个人信息、银行卡号、支付密码等内容。另一种是目前比较常见的诈骗方式,受害者通过扫码加群,群里大部分都是托。最开始受害人能通过群内介绍的“项目”赚取到一些小钱,然后开始在群友烘托的“赚大钱”的氛围中,一步一步走进陷阱,最终上当受骗。王灵华提醒,要保护好个人身份信息和账户信息,增强防范意识,谨防电信诈骗!
文章来源:信用中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