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案例】诚信村庄官常村“靠山吃山”吃出新滋味
一个小村庄的困境你是否能想到,在20世纪80年代,一个村的年村财收入能达到上百万元,村民个个收入颇丰,村里单餐馆就开了5家,每天都座无虚席。
时间回到30多年前,官常村村民靠山吃山,丰富的木材、毛竹资源被大规模采伐利用,大家赚了不少钱,是远近闻名的“摩托村”。
“当时,村财年收入100万至300万之间,村里1000多户人从事林木相关工作。”长期在村里担任支委的揭双海说, 2000年后,随着林木市场经济下行,同时,建宁县全域禁伐阔叶林,断了村民们的财路。
“我们村是高山村落,海拔在670—1000米,离城区要足足一小时,村里可供种植的土地面积有限,发展受到了限制,慢慢地引发了山林失管、土地抛荒。”80后的官常村党支部书记揭福球介绍道。
“像我这一辈的人都出去了,村里剩下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一千余人的村,现在留在村里的只有186人。”揭福球翻看着户籍手册说道,村财收入主要依靠2万多亩的竹山、小水电站分红和烟叶种植。
随着人口不断外流,困境也随之而来,村民们收入减少,怨气也在不断提升。
“村里修路、修渠、照明等等都缺乏资金。”2018年,刚回村上任的揭福球满面愁容,面对村里的长辈,他也很想带领大家发展。同年,村里党员们带领村民一起种植茭白。“没想到,第一次尝试就失败了。”揭福球一脸惭愧地说,茭白的种植,技术是关键。
官常村书记揭福球上任后,决定从精神文明建设入手,通过一系列创新机制,推行“诚信村庄”,迅速凝聚人心,改变了村民和村子的风貌,让官常村摒弃陋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展:从“砍树经济”到“林下经济”
2021年,建宁县为了更好地发展村级经济,创新理念、工作方法,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组织5名村书记到浙江杭州、安吉等地学习“千万工程”的先进做法,揭福球也在其中。学习中,看到浙江的村庄通过成立企业,村民抱团取暖,发展高效农业、生态旅游业,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发展致富。
回到村里,揭福球开始思考:和浙江的村比起来,官常村地域资源薄弱、人口少、基础差,成立公司不行,那就成立合作社。
为了不让茭白的失败重现,村里组织干部们一起走访了周边的县,“永安、明溪、宁化还到了龙岩市的一些村。”村干部揭春花回忆道,林下种植经济还是最适合当地发展的,灵芝、仙草、金线莲、铁皮石斛、黄精……只要周边相同气候条件可以种植的,他们都去学习过。
灵芝种植成为最终选择。相比其他中草药种植,灵芝有很大优势,当地林地土壤肥沃,早晚温差大,空气质量好,很适宜仿野生灵芝的生长。同时,灵芝有种植一年可采收,一年采两季,种植一次采3—5年的优势,第一年便可以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因此受到大批村民的支持。
2023年底,官常村以党支部领办,村里出资100万,村民入股40万的形式成立了三明市建宁县行云流水农业专业合作社。2024年,在林业部门的资金补助和技术指导下,他们村流转了500亩林地种植灵芝,正式开启灵芝种植。
“灵芝就是我们的‘致富宝’,可以做茶,还能收孢子粉,这下山里有笋、有竹、有灵芝,收入更多元化了。”揭福球手捧刚采摘的灵芝说道。
他说:“今年第一次收获,产出了2000多公斤,十月份还能采收一次,到第2年和第3年是灵芝采收的一个高峰期,可达到年产1万多公斤。”而且,灵芝种植都是村里和周边村的农户,在种植和采收季,有70多人在山上劳作,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
“我入了股,也负责整片灵芝的管理,每天上竹林里巡护一下,看看生长情况。”村民揭炳华全程参与了灵芝种植,年底有分红,每月有工资,平时有空还在城里开货车运输,收入很可观。
灵芝属于名贵药材,晒干的成品每公斤市场价在760元至900元,深加工产品价格更高。为了提高经济价值,官常村的灵芝收获后,便马不停蹄地运往龙岩市武平县,进行灵芝茶的加工。
灵芝通过烘干、切片、浸提、过滤、浓缩、茶叶复火再根据配方搭配人参、黄精等制成灵芝茶,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武平县2024年种植面积达到4万多亩,年产量达到500吨。”揭福球多次和村干部、村民一起到龙岩学习灵芝种植、加工,“他们的灵芝种植比较成熟,我们今后也是要在镇里引进生产线,自己加工产品。”目前,村里已经用“官常”二字注册了商标,设计多款灵芝茶包装,小揭也利用空余时间和村民一起在竹林里直播,推销灵芝产品。
融合:从山上“刨金”到田里“种财”
除了灵芝深加工,官常村还整合利用320亩土地,建设高山优质水稻实验种植基地。此前,由于人口外流,村里的田地面临抛荒,现在合作社进行统一生产、管理、销售。
“当地海拔高、气候温差大,适合优质稻的种植。”均口镇农技站干部陈永亮说,这里主要种植的品种是明1优臻占,它连获福建省两年米质金奖,品质高、口感好,每公斤售价30元,深受市场欢迎。
通过合作社向农户租借田地,再雇佣农户种植,增加村民收入。“我也入了2股,农忙时还会在村里开农耕机,每亩能有130元的收入。”村民张永福自己有一台多功能农用机,原来都要到别的镇里工作,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务工。
“现在,田里还投放了100多公斤稻花鱼苗。”揭福球说,通过“以稻养鱼,以鱼促稻”的生态互利模式,稻田能够为鱼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和天然饵料,而鱼类以稻田里的虫子和杂草为食,既能减轻虫害和草害,产出的鱼粪又可作为田间肥料。此外,鱼儿游动会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增加水中的氧气,有利于水稻生长。“可以出售鲜鱼也可以制成鱼干,延长销售周期。”
目前,在多点开花的情况下,再加上早年间利用村财投资的水电站,每年固定收入15.5万元,村财收入也回到50多万元左右。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均口镇党委书记王银河说:“官常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做法很值得在镇里推广实行。”据了解,均口镇现有13村、1社区,其中一半以上属于高山村落。
“我们按照产业相近、资源相通的原则,将官常村和周边的洋坑、台田等四个村串联起来,成立高山村联村党总支,既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规模限制,又打通了技术交流壁垒,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王银河说。
如今的官常村,竹林郁郁葱葱,灵芝亭亭玉立,稻田一片金黄,摇身一变成为领头雁。村民一同增收致富,大家“靠山吃山”吃出了“新滋味”。说起今后的打算,揭福球笑呵呵地说:“‘诚信乡村’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要把官常村丰富的森林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构建‘林种、林养、林游、研学康养’新模式,吸引更多人返乡,让村子更美、村民更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