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案例】诚信之根扎沃土 ——春花农场的乡村振兴实践

【诚信案例】诚信之根扎沃土 ——春花农场的乡村振兴实践
日期:2025-06-24 17:14 来源:建宁县溪口镇
| | | |

     

  •  

      晨雾漫过建宁县溪口镇枧头村的果林,陈春花已在春花农场中忙碌起来:民宿客人的需求清单、电商平台的订单处理、果园的当日工作安排……这位80后“新农人”的日常,恰是其诚信经营理念的生动注脚——从金融借贷的契约精神到产业联农的坚实承诺,从绿色产品的品质坚守到公益反哺的无声践行,一条诚信价值链在此扎根结果。  

  •  

      一、金融践诺:以山林为信的“福林贷”样本

      困境中的诚信破局 

      2017年,当陈春花为扩大铁皮石斛种植规模却苦于资金短缺时,建宁县正试点推广林业金融创新产品“福林贷”。该模式以村级担保基金为纽带,允许林农以分散的林权、果园作为反担保物申请贷款。陈春花毫不犹豫地将300亩果园进行抵押,获得20万元贷款。她严守借贷契约,将资金精准投入林下经济,推动果园生态化升级。 

      辐射诚信价值 

      这一举动成为县域诚信示范的缩影:截至2017年底,建宁县“福林贷”发放总额达6232万元,提前超额完成市定任务116.6%,惠及超千户农户。陈春花以自身践诺印证了制度设计初衷——小额林业资产需诚信赋能方能盘活,而诚信体系构建需政企农三方合力筑牢根基。 

      二、产业联农:契约精神织就共富纽带

      技术共享的“无私链” 

      当她的梨树套种铁皮石斛技术试验成功并带来可观收益后,陈春花并未垄断技术红利,而是主动向周边农户推广。她带动全县50多户农户种植铁皮石斛200余亩,其中11户贫困户种植70亩,户均年增收超1.3万元。这种技术共享契约,让分散农户结成“责任共同体”。 

      产销履约的“硬支撑” 

      为化解农产品滞销风险,她以“绿嘉源”合作社为平台,构建“收购保底+加工增值+就业吸纳”三重契约机制: 

      保底收购:年均收购周边村民黄花梨、黄桃8万公斤,解决销售之忧;

      产业链延伸:新建100吨保鲜库与果脯加工中心,生产无添加剂罐头,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就业绑定:农场常年吸纳100余名村民就业,贫困户工资较普通员工高三分之一。

      这套以诚信为基的联农模式,累计助农增收270万元,真正实现“百花齐放春满园”。

      三、品质立信:绿色承诺锻造金字招牌

      从果园到舌尖的“透明链” 

      陈春花将诚信注入产品全周期:果园坚持物理防虫与有机施肥,铁皮石斛仿野生栽培“不砍一棵树,不动一耙土”;加工环节禁用添加剂,黄桃罐头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品质的始终如一让“春花农场”成为建宁农产品的地标品牌,年营业额从200万元跃升至1000余万元。 

      农旅融合的“信任经济” 

      依托诚信积累的口碑,她将农场升级为农旅综合体:民宿按星级标准服务履约,研学课程还原真实农耕文化,红色遗址讲解拒绝商业篡改。游客王女士的感叹印证了诚信价值:“带孩子来喂孔雀、做果脯,体验真实乡村,放心!” 

       

      四、责任反哺:公益初心照亮乡村振兴路

      微光成炬的善行 

      济困助学:资助贫困大学生黄何兰每年4000元直至毕业,向镇幼儿园捐赠千元学习物资;

      志愿深耕:2019年加入建宁“近邻·爱心敲敲门”巾帼服务队,带领全家为孤寡老人送温暖;

      抗疫担当:2020年疫情期间组织员工捐款,个人出资2000元援助患病工人。

      履职为民的承诺 

      作为省政协委员,她走村入户倾听民声,在省政协远程协商会上建言“农旅体融合”,推动溪枧路拓宽工程落地——这条通往农场的“诚信之路”,如今正载着更多游客驶向乡村振兴的春天。 

      诚信沃土生万物

      从抵押果园的20万元贷款到千万级农旅综合体,从一人创业到百户共富,陈春花的十年创业史,恰是一部以诚信为底色的乡村振兴启示录。她的实践印证:

      诚信不仅是履约还贷的金融准则,更是技术共享的胸怀、品质如一的坚守、反哺乡梓的情义。 

      当2023年“建宁县春花家庭农场”登上三明市乡村振兴先进单位榜单,这座农场早已超越经济实体范畴——它如一株根系深扎沃土的果树,以诚信涵养水土,以硕果馈赠大地,在闽西红土地上书写着“金山银山”的鲜活注脚。

      

  •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