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案例】建宁大川菌业刘沐奇:一只“螃蟹”背后的诚信经

日期:2025-07-28 18:35 来源:建宁县溪口镇
| | | |

   

  (大川菌业工人正在打包海鲜菇) 

  一个菌菇企业负责人的转型之路,藏着对合作伙伴、消费者和行业的千金之诺。

  叉车轰鸣,工人穿梭,一筐筐菌包被精准送入培养室——这是建宁县大川生物菌业有限公司的日常场景。2023年初,当许多同行还在观望时,总经理刘沐奇作出了一个让当地食用菌行业震动的决定:全面拆除原有制包设备,外购菌包生产海鲜菇。 

  “刘总,你们自产菌包好好的,为什么要冒险花大价钱从外地买?”前来参观的菇农们不解地问。面对质疑,刘沐奇没有急着辩解,而是带着大家走进生产车间,拿出计算器一笔笔算起了经济账和时间账。 

  敢吃“螃蟹”的转型路 

  在食用菌行业,外购菌包如同把生产的“命脉”交到别人手中。2022年,当刘沐奇在县食用菌站帮助下了解到顺昌县采用液体菌种新工艺的菌包时,他敏锐嗅到了机遇。 

  “当时很多人劝我别冒险,但我们前后考察了多次,算清楚了这笔账。”刘沐奇向菇农们展示两组数据:公司自产菌包每袋成本1.8元,重1.25公斤;而外购的液体菌种菌包虽然单价2.4元,但重量达1.5公斤,且污染率几乎为零。更关键的是,自制菌包培养需4个月,外购菌包因已培养1个月,只需再养菌3个月,生产周期缩短了整整一个月。 

  技术转型从未一帆风顺。2022年10月,第一批外购菌包进入培养室,技术人员精心呵护两个月后,却发现产量并未提升。面对投入可能打水漂的风险,刘沐奇没有推卸责任或指责供应商,而是第一时间联系制包厂商,邀请专家前来“会诊”。 

  “我们不怕暴露问题,只怕找不到解决方法。”在刘沐奇的坚持下,顺昌厂商技术专家与建宁县食用菌站技术人员组成联合小组,通过现场观察分析,调整了多项管理参数。正是这种坦诚合作的态度,让后续批次的海鲜菇在2023年3月迎来产量大幅提升。 

  数字见证的诚信 

  在产品分拣车间,刘沐奇现场做了个对比实验:随机抽取外购菌包和自制菌包的海鲜菇进行称重测算。结果显示,新工艺菌包转化率比传统菌包高出16%。 

  “以我们年产300万袋的产能计算,这项技术年增效超过100万元。”刘沐奇指着数据对参观的菇农说,“转型要讲科学,更要讲诚信。如果不实测给大家看,怎么对得起跟着我们转型的合作伙伴?” 

  消息传开后,泰宁县农业农村局带领当地企业前来取经。面对潜在竞争对手,刘沐奇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和技术细节。在县食用菌站站长葛小平看来,正是这种开放态度,让大川菌业为建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标杆:“刘总敢为人先又求真务实的作风,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升级。” 

  特殊时期的坚守 

  刘沐奇的诚信经营理念在2020年疫情严峻时期就已显现。当许多企业停工停产时,大川菌业的生产车间依然灯火通明。 

  “疫情防控人人有责,我们能做的就是保障‘菜篮子’供应。”疫情期间,刘沐奇坚持生产不断档,严格落实体温监测、错峰上班、食堂分餐等防疫措施,平均每天产出1万袋海鲜菇供应市场。 

  运输成为最大难题。为保证安全,公司主动停用自有车队,改为通过建宁县菜市场严格管控的车辆进行配送。“虽然增加了成本,但特殊时期更要对消费者健康负责。”刘沐奇说。这份坚持让大川菌业的海鲜菇持续销往三明、福州等地,成为疫情期间少有的稳定供应源。 

  生态种植的初心 

  走进大川菌业的原料场,看到的不是传统木屑,而是堆积如山的梨树枝条和莲子壳。“建宁是‘中国黄花梨之乡’和‘中国建莲之乡’,我们每月消耗200立方米梨枝条等农业废弃物。”刘沐奇介绍道。 

  一改使用木屑和阔叶树的传统方式,公司创新性地以梨枝、莲壳为原料制作菌棒。这一变废为宝的做法,不仅每年消化大量农业废弃物,还实现了全程零化肥农药的生态种植。 

  “消费者信任我们的产品,我们就必须用最生态的方式回馈这份信任。”在刘沐奇看来,诚信不只是商业往来中的守诺,更是对消费者健康和环境责任的担当。 

  如今,大川菌业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加紧拆除旧锅炉、拌料设备,将腾出的空间改建为新培养室。在刘沐奇的规划蓝图中,公司不仅要继续扩大产能,还计划发展制包社会化服务,将液体菌种新工艺推广给更多同行。 

  当被问及经营秘诀,这位食用菌行业的改革者看着车间里整齐排列的菌包说:“商海行舟,诚信是永不沉没的船。我们拆掉的是旧设备,建立的是与农户、客户和消费者之间更牢固的信赖之桥。” 

  在这个追求速成与暴利的时代,刘沐奇用一只只菌包垒起了诚信的金字招牌,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沉甸甸的实业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