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案例】“枫桥新叶”生沃土 诚信调解化干戈——伊家乡林权纠纷化解案例

日期:2025-08-26 15:30 来源:建宁县伊家乡
| | | |

  近日,伊家乡成功化解了一起积压七八年、涉及两大姓氏的林权归属纠纷。这起险些引发群体性冲突的历史遗留难题,在乡工作专班创新运用诚信调解机制下得以圆满解决,成为当地运用法治思维、契约精神化解基层矛盾,夯实社会信用基石的典范案例。

   

  纠纷始于笔架村村民柯某某通过12345政务服务平台求助办理林权继承过户受阻。乡综治中心介入调查发现,该林地权属因历史政策变迁、登记信息模糊等原因长期存在争议。随后,村民陈某某也提出异议并提交证据。此案时间跨度长、历史背景复杂、证据链不完整,且双方情绪对立、互不相让,村内多次调解均告失败,成为影响基层和谐稳定的“老大难”问题。

  面对困局,伊家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迅速组建由综治中心牵头,整合司法所、林业站、村委会等多方力量的“林权纠纷诚信调解工作专班”。专班精准施策,创新采用“分阶段、分对象”的“背靠背”诚信调解法:

  1. 倾听与梳理,奠定诚信基础: 调解员分头走访当事人,耐心倾听诉求,宣讲法律法规和政策历史,引导理性表达,梳理争议核心,初步建立互信沟通渠道。

  2. 借力乡贤评议,弘扬诚信公义: 针对关键分歧点,专班巧妙借助双方家族中明事理、有威望的亲属或乡贤力量,引导其秉持公心进行评议劝解,以乡情伦理传递诚信、公正的价值导向,有效软化当事人对立态度。

  3. 居中传递沟通,促成诚信互谅: 调解员作为“诚信桥梁”,将双方合理诉求进行客观传递,引导换位思考,增进相互理解,逐步缩小分歧,为诚信协商创造条件。

  4. 依法依规确权,彰显诚信结果: 在双方情绪平稳、具备协商基础后,专班组织“面对面”调解。调解中既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摆事实、讲证据,也融入邻里和睦、诚信守约的温情劝导。同时,专班成员坚持程序正义与实体公正,多次实地踏勘争议山林,严谨比对各方凭证,确保事实清楚。

  经过专班成员以诚待人、以信服人、以法为据的不懈努力,双方当事人最终摒弃前嫌,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林业站工作人员现场进行精准测绘,绘制明确界限图,彻底解决了这起历史遗留纠纷。协议的达成和履行,不仅是法律关系的厘清,更是对契约精神、诚信守诺的一次有力践行。  

  此案的成功化解,是伊家乡综治中心规范化运行成效的缩影,更是基层社会治理中信用力量的生动体现:

  · 彰显政务诚信: 政府积极回应群众诉求(12345平台),不推诿、敢担当,组建专班全力化解,体现了为民服务的诚信承诺。

  · 创新诚信机制: “背靠背”调解、乡贤评议、实地核查等方法,构建了公开、公正、透明的纠纷化解诚信流程,保障了各方权益。

  · 弘扬契约精神: 最终协议的达成和履行,依赖于当事人对调解过程公正性的信任和对协议效力的尊重,有效维护了基层社会的信用秩序。

  · 夯实信用根基: 该案例通过依法、依规、依情、依理的综合施策,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不仅维护了和谐稳定,更在当地播撒了诚信守约的种子,为构建“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基层信用治理新格局提供了宝贵经验。

  伊家乡此案例证明,将诚信理念、法治精神和多元化解机制深度融合,是有效破解基层复杂矛盾、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营造良好信用环境的关键路径。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