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案例】杨剑:以诚筑安 以信促和

日期:2025-09-30 10:15 来源:建宁县溪源乡
| | | |

  诚信,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美德,更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石。在建宁县溪源乡,提起综治办的工作人员杨剑,无论是乡里的干部,还是普通的村民,都会不约而同地给出“信得过”、“靠得住”的评价。多年来,杨剑同志始终将“诚信”二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其作为个人修身立业的根本准则和开展综治工作的核心法宝,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真诚与守信编织着乡村的和谐与安宁。

  在杨剑看来,诚信并非高深的理论,而是体现在日常工作与生活的点滴之中。他常说:“在综治岗位工作,如果自己都做不到诚实守信,怎么能让群众信服?怎么能公平处理矛盾?”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无论是在办公室接待来访群众,还是深入田间地头走访,杨剑始终秉持真诚的态度。他承诺的事情,必定想方设法去完成;他答应协调的问题,一定会跟踪到底,给予明确的回音。

  杨剑深知,综治工作的核心是与人打交道,而建立信任是化解一切矛盾的前提。他将诚信理念深度融入到信访接待、矛盾调解、平安建设等各项具体工作中。

  一是信访接待,以诚换心。 面对带着怨气、疑虑而来的信访群众,杨剑的第一要务不是急于解释政策,而是真诚倾听。他总会泡上一杯热茶,耐心听对方把话说完,不打断、不敷衍。对于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他如实记录,明确告知办理流程和时限,并及时向领导汇报,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推动解决。对于不合理的诉求或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也从不“踢皮球”或“开空头支票”,而是坦诚地说明情况,解释相关政策法规的边界,争取群众的理解。他的办公室抽屉里,有一本厚厚的笔记,记录着每一起信访事项的来龙去脉和处理进展,他说:“记下来,一是怕忘,二是要对群众有个交代,说到就要做到,有始更要有终。”

  二是矛盾调解,以信促和。 在调解矛盾纠纷时,杨剑尤其注重“信”字。他坚持“阳光调解”,在调查阶段,确保信息收集全面客观,不偏听偏信;在调解过程中,引导双方坦诚沟通,还原事实真相;对达成的调解协议,他必定督促双方严格履行,并定期回访,防止“调而不解”。村民们都说:“杨剑办事,我们放心,他主持的调解,我们认!”

  三是平安宣传,以实筑基。 在开展平安“三率”(群众安全感、平安建设知晓率、执法工作满意度)宣传、反诈宣传、普法教育等工作时,杨剑坚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从不夸大其词,也不隐瞒风险。他制作的宣传材料通俗易懂,列举的案例真实可查。他告诉村民:“诚信宣传,才能让大家真正提高警惕,虚假宣传反而会损害政府公信力。”他的务实作风,使得村民更愿意相信他传达的信息,有效提升了各项基层治理措施的执行效果。


  杨剑同志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用坚守诠释了一名基层综治干部对诚信的深刻理解与执着追求。他的事迹证明,诚信,这种看似朴素的力量,正是夯实基层治理根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最宝贵、最持久的资源。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