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案例】杨婧:以诚筑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日期:2025-09-30 10:18 来源:建宁县溪源乡
| | | |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征程中,诚信是不可或缺的底色。它关乎政策落地的公信力,关乎项目建设的质量,更关乎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建宁县溪源乡村建站站长杨婧,一位扎根基层的乡村建设者,始终将诚信作为履职尽责的“硬标准”和人格修养的“软实力”,将其深深融入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用行动诠释了“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的深刻内涵。

  一、 秉持公心,在规划审批中坚守“公平诚信”

  乡村建设,规划先行。规划审批权虽小,却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乡村发展的长远布局。杨婧深知,手中的笔,重若千钧,必须以绝对的公平公正来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公信力。

  她坚持“阳光规划”原则,将所有村民建房、项目建设的审批流程、准入条件、收费标准等,通过公开栏、村民微信群等渠道彻底公开,确保群众“看得懂、会办理、能监督”。对于前来咨询或申请的村民,无论亲疏远近,她都一视同仁,耐心讲解政策,明确告知红线与要求,绝不搞“暗箱操作”,也不给“模糊承诺”。

  二、 精益求精,在工程建设中恪守“质量诚信”

  工程质量是乡村建设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政府的信誉。杨婧将“诚信”二字镌刻在每一个项目的质量管理中。

  一是严把材料关,杜绝“人情货”。 在乡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材料质量是关键。她严格规范材料进场验收程序,要求所有进场材料必须符合设计标准和合同约定。曾有供应商试图以次充好,并暗示给她“好处”,被她严词拒绝。她明确表示:“工程是百年大计,关系到子孙后代,任何不合格的材料都别想从我这里蒙混过关。”她带领站员们亲自抽样送检,确保了材料源头上的诚信。

  二是狠抓施工关,不做“老好人”。 她坚持勤跑现场,对照施工图纸和规范,仔细检查每一道工序。发现不符合要求的施工,立即要求整改,绝不姑息。在一次道路硬化施工中,她发现部分路段基层厚度未达标准,当场责令施工方停工返工。施工方负责人起初想“沟通沟通”,但她态度坚决:“质量承诺白纸黑字,必须不折不扣执行。现在‘通融’,将来路面出了问题,我无法向乡亲们交代,你们也损了信誉。”她的“固执”确保了工程最终以过硬的质量通过验收,赢得了村民的交口称赞。

  三、 公开透明,在资金管理中践行“廉洁诚信”

  村建项目资金是高压线,也是群众关注的焦点。杨婧始终秉持“诚信廉洁”的原则,确保每一笔资金都在阳光下运行。

  一是规范程序,账目清晰。 她严格执行资金管理和报账制度,所有项目资金的拨付、使用都做到手续齐全、有据可查。她定期将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详细列出支出明细,主动接受村民监督。她常说:“村里的钱是集体的,每一分都要花在明处,花出效益。我们经手的人,必须清清白白,让群众放心。”

  二是信守承诺,及时支付。 对于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她积极协调,督促按时足额支付。她建立台账,跟踪款项支付情况,确保不拖欠、不克扣。她认为,按时支付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诚信行为,既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也维护了政府的履约形象,为后续项目合作奠定了信任基础。

  四、 言行一致,在为民服务中彰显“承诺诚信”

  在日常与村民的互动中,杨婧将诚信融入一言一行。

  一是承诺有度,有诺必行。 对于群众反映的村建相关问题,她能当场解决的,立即处理;需要时间的,明确告知办理时限,并按时反馈。即使遇到困难一时无法解决,她也坦诚说明原因,绝不“开空头支票”。村民们都愿意找她反映问题,因为他们知道“杨站长说话算数,答应的事就会放在心上”。

  

  二是勇于担当,纠正偏差。 在一次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规划征求意见时,她发现最初的设计方案未能充分考虑部分村民的实际需求。尽管方案已初步通过,但她没有将错就错,而是主动向上级反映,并组织村民再次座谈,坦诚承认前期调研的不足,最终优化了方案。这种勇于自我纠偏、对群众负责的态度,恰恰体现了更深层次的诚信。

  杨婧同志没有豪言壮语,但她用严谨、公正、透明、负责的工作作风,在溪源乡的青山绿水间,筑起了一座名为“诚信”的丰碑。她让村民们相信,乡村建设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她让合作伙伴看到,与政府打交道,规则明晰,承诺可靠。通过将诚信理念融入乡村工作中,杨婧不仅推动了溪源乡村容村貌的蝶变,更培育了乡风文明的信誉基石,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而深沉的力量。她的实践生动证明:诚信,是最美的乡村风景,也是最坚实的建设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