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种业工作简报 2023年第21期

日期:2023-11-16 15:13 来源:建宁县农业产业园管委会罗丽平
| | | |
 2023年第21

(总第四十一期)

聚焦种业

一粒种子架起“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民心相通的桥梁

11月14日,巴基斯坦卡拉奇港,一艘满载着杂交水稻种子的集装箱船进港停靠。很快,它们将被分装上车,运往信德省、旁遮普省等水稻主产区。其中的拳头产品“旱优8200”,是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自主选育的节水抗旱品种,产自福建建宁。

2004年,世界首例杂交旱稻组合在上海诞生。为实现规模化制种,育种单位找区域、找海拔、找季节、找时段,最终定位到了闽江源头的建宁。建宁地处武夷山脉中段,境内山川河流交错将1.9万公顷耕地划分成高低错落的田块这里有天然的隔离条件与显著的生态优势,杂交水稻制种的沃土。当时各地育种机构与种子企业纷纷来到建宁,开辟制种基地。2013年,建宁县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今年6月,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领衔的“罗利军节水抗旱稻工作室”在建宁揭牌。如今,建宁县年产杂交水稻种子3500万公斤以上,这些种子遍布中国南方各大水稻产区,并乘着“一带一路”东风出口到巴基斯坦、越南、缅甸、菲律宾及非洲10余个国家,年出口量达600多万公斤。

水稻是巴基斯坦第三大农作物,也是当地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在那里水稻一年可以种三季原先农民以种植常规稻“巴斯马蒂香米”为主广受国际市场欢迎,但亩产最高只有150公斤,粮食自给难,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巴基斯坦地处南亚次大陆,气候炎热干旱,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300mm从建宁引进节水抗旱水稻“旱优8200”就在巴基斯坦彰显出了它的“魔力”。崭新的旱作模式改变了传统稻作高温高湿的小环境极大减少了病虫害发生频率与农药使用量,亩产能达到450公斤~600公斤被当地人誉为增收致富的“东方魔稻”

一粒种子架起“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民心相通的桥梁今年是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杂交水稻助力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了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杂交水稻引领的第二次“绿色革命”不仅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这粒神奇的种子还以“东方魔稻”之名,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落地生根,为全球减贫与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方案”。摘自《福建支部生活》2023年第12期

【工作日志】

11月1日,县领导姜炜根率产业园管委会、设计单位前往省农业农村厅汇报“种天下”种业展陈设计方案,征求意见建议。省农业农村厅种业处、种子总站、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等处室有关人员参加讨论。

11月1日,湖北省沙洋市科技局一行到现代农业产业园调研,了解建宁种业发展情况。

11月1日,农业产业园管委会省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仓库制冷设备改造提升项目竣工验收。

11月2日,新罗、上杭第一批农技干部培训班到现代农业产业园调研,了解建宁种业发展情况。

11月2日,建宁种业公司和湖南袁创公司种子纠纷调解会在农业产业园管委会二楼会议室召开,农业产业园管委会、种业巡回法庭、法律服务中心、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等相关负责人一同参会。

11月6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蔡友铭到现代农业产业园调研,了解建宁种业发展情况,进一步深化沪明合作。

11月9日,新罗、上杭第二批农技干部培训班到现代农业产业园调研,了解建宁种业发展情况。

11月10日,中粮集团一行到现代农业产业园调研,了解建宁种业发展情况。

11月12日、15日,泰宁县2022年国家级制种大县奖励资金制种技术培训班到现代农业产业园调研,了解建宁种业发展情况。

11月13日下午,先正达集团中国水稻种子供应链创新中心项目举行竣工验收仪式。会议由县住建局主持,项目业主单位、设计单位、勘探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五方代表参加,一致同意项目竣工验收。

11月14日,新疆“丝路同源 山海交响”农业领域致富带头人到现代农业产业园考察交流,了解建宁种业发展情况。

11月15日,虹口区政府办对口支援科科长赵云一行到现代农业产业园考察交流,了解建宁种业发展情况。

【媒体聚焦】

五谷丰登粮满仓 全国多地秋种忙(央视网20231101)福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一粒种子里的“芯”希望(东南网20231101)

调研|水秀三明 破局起势(人民论坛网20231106)

打造水稻制种强省 夯实粮食发展根基(福建日报20231107)

一粒种子的“山海情”(福建日报20231107)


建宁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委员会

2023年11月16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