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工作报告

日期:2023-12-22 11:51 来源:建宁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 | | |

  《建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于2020年12月县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后发布实施。“十四五”以来,在县委坚强领导和县人大常委会有力监督下,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来明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扎实推进“抓重大项目,促高质量发展”工作,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奋力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两年半来,经过全县人民共同努力,《纲要》实施总体较为顺利,规划目标有序推进,各项任务进展良好,全县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一、“十四五”中期取得的新成效

  (一)综合实力攀上新台阶。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1.1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4.21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78万元。“十四五”期间被认定为新一轮国家级制种大县,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全省双拥模范县,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获评全国乡村建设评价样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绿色发展凸显新优势。深入开展美丽建宁“三清双提”行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水源地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地表水水质年均值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72.48%。获评中国天然氧吧,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入选“2022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名单,闽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完成国家验收,莲海玉家、金铙山分别获评国家级、省级森林康养基地,修竹村、楚尾村成功创建省级森林村庄,被评为2022健康中国·康养旅游百强县。

  (三)区域协作取得新进展。2021年以来,抢抓中央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机遇,争取到国家、省级政策项目支持72个,各级补助资金22.88亿元。深化中粮集团对口支援合作,策划建设总投资35亿元的粮食产业融合示范园,园内先正达水稻种子供应链创新中心、省储备粮公司建宁直属库、名优特·对口帮扶综合展示馆项等项目顺利竣工。积极融入沪明合作,主动对接虹口区,签订合作协议23项,签约“一对一”合作院校6所,达成5个方面远程医疗合作,引进上海农科院农作物新品种25个。

  (四)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创新种业发展工作机制,成立全省首家种业巡回法庭,种业机械化经验等做法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典型案例。持续深化林改、医改、教改等重点领域改革,被列为全省林业执法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县,总医院入选“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名单,客坊中心小学获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先进集体”。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审批时限压缩90%以上,政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获评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魅力示范县。

  (五)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统筹推进“一老一小”整体发展,名流康养中心投入运营,全县婴幼儿照护服务覆盖面提升至90%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8%。完善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机制,2021年“量化折股扶贫模式”获评全国精准扶贫十佳典型,县乡村振兴局获评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集体。实施体育中心能力提升项目,少体校在第十七届省运会上获得3金2银的佳绩,2022年县图书馆被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完善城乡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建宁县“农村客运+农村物流”入选交通运输部第四批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名单,系全省唯一入选品牌。

  (六)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稳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持续开展乡村风貌管控提升,创建“绿盈乡村”88个,创建省级乡村“五个美丽”典型示范建设点26个,城区面积扩大至6.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升至50.5%,2021年获评省级文明县城,2022年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省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工作综合绩效优异县。建宁县环金铙山旅游示范公路入选全省“最美乡村‘福’路”,里心集镇整治被列为省级集镇环境整治样板项目,罗源村列入省级传统村落改善提升项目,笔架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七)社会治理开启新篇章。“十四五”以来,群众安全感率上升到99.76%,位居全省前列。先后获评首批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福建省平安建设示范县、全省“党的二十大信访安全保障工作成绩突出集体”等荣誉称号。隆下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濉溪镇、溪口镇被评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水南村等18个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

  (八)项目带动取得新突破。2021以来,实施重点项目381个,总投资596.2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71.52亿元,建宁(闽赣)国际陆港、建宁一中新校区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浦梅铁路建宁段、民兵训练基地等项目实现竣工。2022年全市“五比五晒”考评位居第一,“五个一批”项目获全省一季度正向激励第二名,为全市历年来最好成绩。

  二、主要指标中期完成情况

  《纲要》提出我县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生态发展、安全保障等五类共25项主要指标,其中17项为努力争取实现的预期性指标,8项为确保实现的约束性指标。除“城镇失业登记率”指标2022年起不再登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项指标因统计因素无法采集到数据外,其他主要指标执行情况整体良好,约束性指标大部分能达到目标,预期性指标有部分与规划目标差距较大。

  (一)预期性指标方面

  1.有2个指标的实现程度进展良好,已超过规划目标值。

  (1)全社会劳动生产率:2022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29.11万元/人,超过2025年设定目标值(19.63万元/人),达到目标值148.3%,预估至2025年可完成规划目标。

  (2)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数拥有量:2022年为2.62件,超过2025年设定的目标值(2.42件),完成预期目标值108.3%,预估至2025年可完成规划目标。

  2.有5个指标的实现程度进展顺利,预估可如期完成规划目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旅游总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和人均期望寿命等5项指标超序时进度完成。至2022年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8.53亿元,两年平均增速5.4%,超过规划年均增速(4%);旅游总收入为18.4亿元,两年平均增速为22.6%,超过规划年均增速(1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万元,两年平均增速为8.2%,超过规划年均增速(7.5%);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为97.8%,相比2020年增加0.2个百分点,达到2025年目标(累计增加值0.4%)的50%;人均期望寿命为80.83岁,相比2020年增加0.86岁,达到2025年目标(累计增加1岁)的86%。

  3.有9个指标实现规划目标难度较大。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等9项指标进度严重滞后,完成规划目标难度较大。

  (1)地区生产总值: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61.15亿元,两年平均增速为4.4%,低于规划年均增速(7.5%),未达到序时进度。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2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4.21万元,两年平均增速为5.1%,低于规划年均增速(7.5%),未达到序时进度。未达序时进度主要原因在于:我县工业生产对GDP的拉动作用没有达到预期,第三产业结构调整不够理想,整体消费市场低迷,特别是房地产市场消费不振。同时,受价格指数变动、ppi、通货膨胀等不确定波动因数影响,采用现价计算可能无法支撑2025年GDP201亿元的总值和年均7.5%的增速。

  (3)服务业增加值比重:2022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30.3%,相比2020年提高0.3个百分点,完成2025年目标(累计增加值5%)的6.0%,未达到序时进度。未达序时进度主要原因在于2021年我县房地产业增加值负增长63.6%,导致服务业增加值仅增长2.1%,在一二三产中增幅最低(低一产增幅3.9个百分点,低二产增幅3.3个百分点);2022年我县房地产业增加值负增长25.5%,导致服务业增加值仅增长3.3%,在一二三产中增幅最低,(低一产增幅1.4个百分点,低二产增幅1.7个百分点)。连续两年部分行业的负增长,导致服务业增幅最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少。

  (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22年为50.5%,相比2020年增加2.9%,完成目标累计增加值(12.4%)的23.4%,未达到序时进度。未达序时进度主要原因在于:2022年建宁县户籍人口15.25万人,常住人口11.3万人,净流出3.95万人,流出人口多,仅靠乡村人口迁移至城镇地区难以大幅度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022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0.86%,相比2020年(1.17%)下降0.31个百分点,未达到序时进度(至2025累计增加0.63%)。未达序时进度主要原因在于:研发费用投入强度是采用研发费用投入占GDP比重进行统计。全社会研发费用投入主要来源企业和地方财政,但我县目前研发费用投入主要来源于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地方财政投入少,且受疫情影响,大多规上企业实施的是保生存、保稳定策略,用于研发的投入难以保证,研发费用投入难以跟上GDP增速。

  (6)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022年指标值为6.8%,相比2020年(15.1%)下降8.3个百分点,未达到序时进度(至2025累计增加4.9%)。未达序时进度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经核实2020年我县在库企业15家,年终实际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3.2%;二是截至目前已退库3家企业,为冠瑞生物(退规退库)、源隆矿业(已退规)、铖盛通用(战新产品停产退库),铙山纸业、联丰造纸、汇利丰环保等企业也有较大退库风险。且因我县规上工业企业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仍是集中在食品加工、林产等简单加工方向,而战新入库门槛提高,企业产品需完全符合战新目录(2018版《战略新兴产业目录》)要求,新入库企业家数少,难以完成工作目标。

  (7)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21年459人,2022年207人,累计完成666人,完成目标累计增加值(1万人)的6.7%,未达到序时进度。未达序时进度主要原因在于:城镇新增就业和城镇参保情况相关,系统可进行相应取数。我县包含4镇5乡,社保虽有扩面,但养老、工伤、失业参保系统只计算注册地为城镇范围的单位,5个乡的新增数据无法统计,且通过实名制系统获取的年度数据增幅均不大。

  (8)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2022年为2.64人,相比2020年增加0.13人,完成目标累计增加值(0.54人)的24.1%,未达到序时进度。未达序时进度主要原因在于:因我县医疗机构编制数少,目前已快满编,近两年执业医师招聘人员较少,执业医师考试考生数量不多,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我县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的增长。

  (9)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2022年2.17个,相比2020年增加1.2个,完成目标累计增加值(4.03个)的29.8%,未达到序时进度。未达序时进度主要原因在于:我县育龄妇女人数从2020年度的36642人下降到2022年度的32998人,出生人数从2020年度的1165人下降至2022年度的980人。育龄妇女人数和出生人数不增反降,导致入托人数达不到预期值。

  4.不纳入进展评价。因2022年1月1日起,省人社厅不再统计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该项指标无法采集数据,因此该项指标缺乏可比性。

  (二)约束性指标方面

  1.5项正向指标中,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指标进展良好,可完成规划任务。

  2.森林覆盖率:2022年为71.08%,相比2020年(77.4%)下降6.32%,未达到序时进度。未达序时进度主要原因在于:国土三调数据与森林资源数据融合后,统一林地分类标准,目前该指标只限于国土三调林地范围,故与2020和2025目标值计算口径有差异。

  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等2项指标无法评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指标因统计因素无法采集相关数据,故无法进行评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该项指标“十三五”期间有考核年度指标,但“十四五”期间国家、省上已不纳入年度考核,只考核“十四五”末的最后数据,因此该指标不纳入进展评价。

  建宁县“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评估表

分类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2025年目标

2021年

完成数

2022年完成数

2021-2022年完成进度

“十四五”目标预计完成情况

属性

绝对值

年均增长[累计]

绝对值

增幅

绝对值

增幅

经济

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40.29

201

7.5%

151.18

4.4%

161.15

4.4%

两年平均4.4%

未达预期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11.5

16.5

7.5%

13.21

5%

14.21

5.3%

两年平均5.1%

未达预期

预期性

3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14.67

19.63

6%

26.74

7.3%

29.11

8.8%

148.3%

完成目标

预期性

4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亿元

34.1

41.49

4%

35.26

5.6%

38.53

5.2%

两年平均5.4%

达预期

预期性

5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30

35

〔5〕

29.8

-0.2%

30.3

0.5%

6.0%

未达预期

预期性

6

旅游总收入

亿元

14.84

30

15%

19.22

51.58%

18.4

-4.27%

两年平均22.6%

达预期

预期性

7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47.6

60

〔12.4〕

50.1

2.5%

50.5

0.4%

23.4%

未达预期

预期性

创新

驱动

8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

1.17

1.8

〔0.63〕

1.16

-0.01%

0.86

-0.30%

-0.31%

未达预期

预期性

9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数拥有量

2.23

2.42

〔0.19〕

2.45

0.22

2.62

0.17

108.3%

完成目标

预期性

10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15.1

20以上

〔4.9〕以上

2.6

-12.5%

6.8

4.2%

-8.3%

未达预期

预期性

分类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2025年目标

2021年完成数

2022年完成数

2021-2022年完成进度

“十四五”目标预计完成情况

属性

绝对值

年均增长[累计]

绝对值

增幅

绝对值

增幅

民生

福祉

1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万元

2.39

3.43

7.5

2.61

9.4%

2.78

6.4%

两年平均8.2%

达预期

预期性

12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0

控制在市定指标内

1.76

-1.24%

2022年起不再统计此数据

——

——

预期性

13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0.22

累计 1 万人

0.0459

 

0.0207

 

6.7%

未达预期

预期性

14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2.02

13.8

〔1.78〕

12.44

0.42

12.83

0.39

45.5%

完成

约束性

15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2.51

3.05

〔0.54〕

2.40

-0.11

2.64

0.24

24.1%

未达预期

预期性

16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7.6

98

〔0.4〕

97.7

0.1%

97.8

0.1%

50.0%

达预期

预期性

17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0.97

5 个以上

〔4.03〕以上

1.74

0.77

2.17

0.43

29.8%

未达预期

预期性

18

人均期望寿命

79.97

80.97

〔1〕

81.37

1.4

80.83

-0.54

——

达预期

预期性

绿色发展

19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

%

完成省市下达指标

因统计因素无法采集到相关数据

——

暂无数据

约束性

20

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省市下达指标

因统计因素无法采集到相关数据

——

暂无数据

约束性

21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100

完成省市下达指标

100

持平

100

持平

——

完成

约束性

分类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2025年目标

2021年完成数

2022年完成数

2021-2022年完成进度

“十四五”目标预计完成情况

属性

绝对值

年均增长[累计]

绝对值

增幅

绝对值

增幅

绿色发展

22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100

完成省市下达指标

100

持平

100

持平

——

完成

约束性

23

森林覆盖率

%

77.4

77.9

〔0.5〕

70.98

 

72.48

 

——

暂未完成

约束性

安全保障

24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

9.0

完成省市下达指标

9.01

0.11

9.03

0.22

——

完成

约束性

25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标准煤

3.49

3.49

持平

3.49

持平

3.49

持平

——

完成

约束性

  注:1、“〔〕”为五年累计数

  2、根据指标实际完成情况,对预期性指标进展评价分为“达预期”“未达预期”“完成目标”三类;对约束性指标进展评价分为“完成”“暂未完成”二类。

  三、主要任务中期执行情况

  (一)关于打造产业融合集聚区方面

  1.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一是壮大“五子”优势产业。建立种业发展“1324”工作机制,稳定杂交水稻制种面积15.5万亩,先正达集团中国、华谷高科等龙头企业顺利落地;提炼助推果业发展“1234”工作机制,稳定水果面积13万亩、总产16.6万吨;落实莲子种植面积5万亩,建设谢马苏等赏荷基地20个。制定“五子”产业系列扶持政策,成功发布“建宁五子”区域公用品牌,争取国家“十四五”制种大县奖励2.5亿元,已到位1亿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创建绩效中期评估获得3000万元。二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全县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1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4家。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家、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家,培育省市示范家庭农场13家。创新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双绑定”工作,累计服务6万亩次以上,受益农户7600户。推进特色农业品牌化,全县现有食用农产品“三品一标”有效用标产品64个,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16个,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40个。明一天籁牧场入选第四批国家奶业休闲观光牧场、国家级生态牧场名单,通心白莲入选全国第一批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溪源明笋入选福建省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单。三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实施科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千万行动,选派39名科特派与32个村进行对接,建立种子、果子、莲子等农业科技示范主体16个,示范推广五新技术36项,示范推广面积2.93万亩,带动辐射17.94万亩。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至2022年底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3万亩。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发放购机补贴资金1104.71万元,受益农户2574户。建立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集成试验示范点15个,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0.5%,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2.5%,2022年全省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全程机械化现场会在我县举办。

  2.工业经济稳步增长。一是优势产业集聚发展。食品产业特色突显,2022年实现产值55.3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3.52%。培育规模较大的建莲深加工企业3家,果系列加工企业3家,笋制品加工企业5家,食用菌加工企业3家。文鑫、兴辉相继完成企业重组,闽江源绿田退城入园项目开工建设,味蕾跳动一期竣工投产。着力打造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占地283亩,总投资12.8亿元,园内已落户机械装备制造企业7家。二是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明一乳业产业链持续完善,建成明一生态高新科技产业园,2021年以来,婴幼儿配方乳粉、乳饮料巴氏鲜奶、发酵酸奶、调制乳、常温奶等项目陆续投产,形成5条乳粉生产线和7条液态奶加工生产线。组织实施同越管件二期、云杉年产40万锭多功能差异化混纺纱线、奥晟科技一期、鑫晟矿业钾长石生产加工改扩建等重点工业项目9个,总投资23.21亿元。策划无患子种植基地及产业一体化建设、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项目11个,总投资44.62亿元。三是服务企业成效明显。扎实开展“服务企业日”活动,2022年累计收集企业发展诉求131个,办结128个,完成率达97.71%。组建专班强力推进铙纸集团并购重组,力促“老树发新枝”,截至2022年底,完成建行债权组包摘牌,招行担保物权竞买成交。与明一生态、兴辉食品等13家企业签订“一企一策”备忘录,扶持企业增资扩产,帮助企业融资3.37亿元,兑现奖补资金4505万元,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轻实体企业税费负担1.23亿元。

  3.第三产业活力更强。一是推进文旅康养融合发展。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充分挖掘红色、绿色、五子等特色资源,先后谋划实施“5˙20新文旅”、莲海玉家、环金铙山旅游、三之˙五子生态产业园、绥安千年广场、雪山岽-武镇岭阻击战研学基地、大捷塔等一批文旅康养项目。持续深化沪明合作,成功签约沪明合作研学旅游大本营项目。发挥我县山好水好空气好食材好的优势,大力宣传“为荷而来”“荷以氧生˙唯有建宁”等品牌,抢抓“银发经济”商机,积极培育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和文化、体育健身和医疗保健等健康服务产业。二是推进现代服务业提质扩容。(1)现代物流仓储业。我县现有物流企业15家,已培育3A以上物流企业2家,规上物流企业3家。立足建宁交通区位优势,正在建设总投资约21亿元、占地1000亩的建宁(闽赣)国际陆港,现已完成4条铁路专用线铺轨建设,计划今年年底完成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及相关基础配套实施建设;福建省建宁县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仓储物流中心已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与中储粮集团达成项目合作,成功签约中储粮30万吨粮库等项目。(2)电子商务。持续开展“全闽乐购”促消费行动,组织开展“直播带货”等促销活动,大力培育建宁公主等电商直播企业,发放一批“促销券”“消费券”,带动住宿餐饮等行业回暖回补。2022年新增限上商贸企业26家,年电商交易额达35.1亿元,增长7.8%,带动莲业、果业价格提增8%,实现农民人均增收2400元以上。

  4.产业园区动能集聚。一是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高质量发展。2022年,园区内水稻制种面积9.23万亩,总产量约2250万公斤,农业总产值约39.45亿元,其中种业总产值约26.35亿元,占园区总产值66.8%,成为全省唯一以水稻种业为主导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是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着力打造绿色生态食品、粮食产业、机械制造等特色园区,截至2023年5月,开发区已开发面积2.96平方公里,入驻企业47家(其中:投产企业38家,规模以上企业25家,在建企业9家)。已完成总投资1.02亿的标准化经济开发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一期),启动总投资3.88亿元的标准化经济开发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二期)。

  5.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主动融入全市数字治理产业基地建设,配合省、市做好数字经济中国建设峰会活动,在全市争创国家“网络生态治理数字化”试点中作出积极贡献。鼓励发展平台经济、引导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发线上线下结合、跨界业务融合新模式。鼓励发展共享经济,重点培育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制造公共生产设备共享平台等。

  (二)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方面

  1.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化碳减排任务,成功签约三片碳中和示范林,开发碳票3.6万吨,并出售1万吨实现收入15万元;开发(FFCER)第一期碳汇监测量5.5万吨,完成交易2万吨,实现收益30万元。划分县域禁燃区,禁止炼山造林。开展园区、企业节能循环化绿色改造提升行动,加强对碳排放重点企业监督检查,定期公开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推动供气规模达6000标准立方米/小时的LNG气化站建设,推广应用分布式能源系统,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全面完成油品质量升级,完成“三油”并轨工作任务。深入开展“全国低碳日”宣传活动,大力推动生态文化建设。

  2.坚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一是从严抓好污染源管控。严把生态环境准入关,全面推行排污许可,2021年以来核发排污许可证34本,排污登记262家。持续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开展常规监测、环境执法监测和国控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双随机”“清水蓝天”“静夜守护”“执法大练兵”等系列专项执法检查行动,抓好燃煤锅炉整治,强化城市扬尘、餐饮油烟管控。二是持续推进“水净、河清、天蓝、地绿、居怡”五大工程。(1)水更净。启动第二自来水厂项目建设,实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整治项目,完成全县10处千人以上水源地划定及批复工作。(2)河更清。深入开展“清新闽江源雷霆行动”,对全县44公里河道进行管网维护、河道清淤及垃圾污水治理;大力开展工业污染、船舶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的防治;加强流域生态保护,均口镇、黄埠乡、客坊乡3个安全生态水系项目主体工程均已完工,伊家乡河流治理工程正在施工;细化采砂制砂管理,自2021年4月1日起不再对私企及个体经营户开放河道采砂许可及招拍事宜。(3)天更蓝。深化工业废气、城乡面源污染、移动源污染治理。推进清洁能源推广和电能替代,建成甘家隘风电场,发电规模60000千瓦。(4)地更绿。持续推进耕地保护、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水土保持、固体废物管理、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持续推进森林资源管护,完成植树造林5148亩,森林抚育42882亩,封山育林17029亩。(5)居更怡。推进乡村环境整治,打造美丽宜居家园,目前全县共有初级版“绿盈乡村”88个,中级版“绿盈乡村”13个,高级版“绿盈乡村”8个已命名,1个正在申报,均达到或超过市平均占比。

  3.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是完善生态管理制度。持续完善环境信用动态评价机制,自2021年起每年对强制参评企业进行环境信用评价。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2021年以来新增排污权交易量化学需氧量2.472吨、氨氮0.252吨、氮氧化物3.54吨。二是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2021年以来完成生态损害赔偿5项。引导4家非强制行业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现经济开发区整体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深入实施“水质指数”责任保险,辖区内全部流域投保水质指数保险。三是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完成乡镇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闽江源头(濉溪段)生态修复保护等10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于2021年11月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并于2021年12月获得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正向激励资金1000万元。

  (三)关于建设苏区振兴发展样板区方面

  1.传承发展红色基因。一是强化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精心编撰五次反“围剿”与我县的历史关联等重大史实史料,修订完善革命遗址名录和保护档案,登记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旧址和纪念场馆33处。加大力度提升拓展反“围剿”纪念园、第五次反“围剿”五大阻击战遗址等一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旧址保护工程,启动馆藏革命文物修复计划,千方百计留存保护濒危革命文物。2021年以来共争取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620万元,完成革命遗址修缮11处,完成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一期)。二是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整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建宁的革命斗争史迹详细路径,编书成册,分别记录在《建宁县革命老区发展史》《革命将帅在建宁(系列丛书)》《福建中央苏区在纵横(建宁卷)》《红星照耀闽江源》等书籍相关章节中。提炼建宁红色文化名片,汇编《一张收条的故事》《血染映山红》《平凡的信仰》《一封贺信: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建宁红色故事50余篇,创作《建宁山水情》《莲乡快板颂》《神奇的闽江源》《雄伟的金铙山》《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等红色歌曲8首和《不一样的生日》《女贞子树》《黄埠往事》等多部微电影及音乐情景剧《少共国际师》。三是持续打响红色品牌影响力。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获评我市首个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三级达标博物馆、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福建省廉政教育基地;客坊乡水尾红军小镇获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省级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省级关心下一代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基地、省级新时代国防科技工业文化教育基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建宁县沪明合作研学旅行大本营”正在申报省级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2.融合推进红色产业。一是打造“红色+绿色”旅游产品。立足建宁红色、绿色资源优势,保护开发东山大捷塔等红色资源,启动“绥安千年”特色街区建设,举办“花海跑”“为荷而来”等系列活动,推出“红色旅游+农耕劳作”等新业态,编排红色、生态、“红色+绿色”等主题精品线路,倾心打造体验游、观光游、亲子游、采摘游“一站式”服务。二是打造“红色+乡村”旅游产品。加大上坪古村、黄坊红色研学小镇、水尾红色小镇宣传推介力度,打造黄埠乡“建宁桂阳红军村”,做好毛泽东同志驻扎旧址等遗址保护,实施入村口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主街立面改造工程,延伸发展民宿、农家乐、农特产品销售等乡村旅游业态。三是打造“红色+研学”旅游产品。完成少共国际师主题展陈,加快推进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基础设施、雪山岽-武镇岭阻击战研学基地等红色研学项目建设。发布“建宁—泰宁—将乐—沙县”“建宁—宁化—清流—明溪”“七百里驱十五日”(建宁—广昌—兴国—吉安)三条红色旅游线路,精心策划“不忘初心红色游”等红色研学旅游路线,建宁县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总政治部旧址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四是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推动30万吨中储粮建宁仓储项目落地,储备国家战备农副食品生产加工存储冷链物流中心、建宁(闽赣)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等军民融合项目3个,总投资约12亿元。

  3.有效实施老区苏区政策。一是落实落细国家政策。下发《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责任分工表,成立三个工作专班,分解87项重点任务,出台六个方面20条举措。二是稳步推进对口支援。深化中粮集团对口支援,加快建设中粮·建宁粮食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先正达水稻种子供应链中心、山水润粮食加工等项目有序推进。争取到中粮集团乡村振兴专项资金600万,“建宁红”获评第二届世界红茶产品质量金。用好省“5+1”单位挂钩帮扶资源,省委政法委牵头实施帮扶项目14个,省农信联社发放种业行业贷款1.49亿元,台江区每年到位帮扶资金1200万元,省烟草专卖局新增烟叶种植指标4600亩,烟农增加收入5100多万元。三是合作共建走深走实。主动融入沪明合作大局,完成建宁驻上海招商联络处授牌,成功举办上海专场招商推介会,签约重点项目6个,总投资34.72亿元。

  (四)关于改革开放创新方面

  1.持续深化重点改革。一是推进医改再出发。加快实施医改“六大工程”,设立8个名医工作室和1个专家驿站,建成全市首个标准化代谢病管理中心,推进胸痛、卒中、创伤、呼吸中心建设。强化对口帮扶协作,与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签署协作协议,形成远程会诊、培训、查房等远程医疗服务机制,提升中医诊疗服务能力。争创医改特色品牌,建成建宁县红医馆,创新在水南社区设立健康驿站,将慢病管理阵地前移至社区一线。二是挺进林改深水区。以列入全省林业执法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县为载体,按照基层林业执法“一带三”方式,创新队伍建设“二三三”模式,得到省林业局肯定并推广。创新林改综合服务体系,创建覆盖县、乡两级“共享联办”服务机制,打通服务林农“最后一公里”。该做法在三明日报、东南网、国家林草局等多家媒体网站报道,并得到三明市委肯定并推广。建立“林通贷”金融风险防范闭合机制,推进“林通贷”普惠林业贷款优化升级、提质扩面,截至今年6月,累计新增林业信贷7668.4万元。三是精耕金融改革试验田。全力推进多社融合,将“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列为一把手工程,探索集金融、电商、物流、民生、政务“五位一体”的转型模式,全县首家“福农驿站”已于2022年6月份正式运营。创新推出“林通贷”“林权贷”“五子贷”等绿色金融产品,经验做法在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刊载推介。推动普惠金融服务提升,在全市农信系统中首家建立乡村振兴双向聘任制度。四是激发国企改革新动能。将县属国企按照产业相近、行业相关、主业相同的同类资产和业务进行整合重组,初步完成城发、投发集团组建,整合成立金木林业、粮食购销公司。针对不具备竞争优势、缺乏发展潜力的非主营业务(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进行梳理,对15家未正常经营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进行注销,对6家仍在经营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进行改制,同时对金铙山建材等企业进行吸收合并,基本完成县属国企整合重组和处置工作。

  2.不断提升行政效能。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前置审批事项(用地预审办理)并联审批,依法依规加快项目前期进度,项目可研审批办理时限由原5个工作日缩短为3个工作日。规范政务服务事项,消除审批许可“灰色地带”,消除审批服务模糊条款,细化申请材料中的“其他材料”“有关材料”等兜底性要求,明确各类情形,推进减证便民工作。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名称便利化改革、注销登记改革,逐步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二是提升政务效能。不断扩大异地通办“朋友圈”,相继与福州市台江区、鼓楼区,莆田市秀屿区、涵江区,江西省南丰县、广昌县、高新区等7个地区开展异地通办合作,实现45项高频事项省内通办、88项高频事项“跨省通办”。深入“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持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今年来,已发布“一件事一次办”套餐服务事项16项,“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事项比例达到100%,办理承诺时限压缩率达94.89%,各项指标均位于全市前列。

  3.全方位推进开放合作。一是主动融入“海丝”核心区和福建自贸区建设。借助“5·18”“6·18”“9·8”、进博会、林博会等重大经贸平台,充分发挥异地商会、行业协会作用,积极引导自贸区内企业来明投资或开展业务,2021年以来,先后开展系列专场招商活动111场,签约项目340个,总投资602亿元。二是全方位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发展建设。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以及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加工制造领域转移产业,多次赴厦漳泉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举办以建宁“五子”、建宁红、商贸物流、文旅康养等为主题系列专场招商活动,成功签约福建铙山纸业集团并购重组、泉州线上线下建宁馆项目,落地云杉纺织、山水润、闽江源白酒等项目。三是大力提升山海协作园区发展层次。深化拓展与福州台江区山海协作,推行公司化招商,吸引一批台江企业转移,成功引进福建三明天马科技鳗鱼产业链等项目。四是推动对台合作走深走实。在农业种养、民宿旅游、文化创意等领域谋划推出闽台乡建乡创样板村、海峡两岸农耕文化博览园、民宿集群产业带提升项目等实在项目4个。着力打造以报国禅寺为主体的海峡两岸(慈航)文化交流基地,打响“慈航故里”文化品牌,累计开展两次慈航文化交流线上活动。推动濉溪镇器村与台湾省花莲县静浦村签署“村对村”乡村振兴融合战略合作协议,促进两村在农林、渔牧、旅游、观光、产业等多方面团结合作。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开展“大招商招好商”“抓大促高”等行动,将“三提三效”和“快、优、实”贯穿招商引资各领域、各环节,着力夯实高质量发展项目支撑。截至目前,明一婴幼儿乳粉、云杉混纺纱线等项目顺利投产,奥晟科技、同越管件二期等14个重点项目顺利落地,2022年以来全县签约项目144个、计划投资195亿元。

  4.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一是加快产业创新步伐。全力创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新认定省审以上水稻品种20个,本地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达71个。深挖工业技改需求潜力,2022年,全县工业技改投资增幅53.9%,位居全市第二。组织实施省重点技改项目6个,实施市级投资千万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29个,累计完成投资27.66亿元。与上海市农科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沪明生物多样性研学中心、精品果园示范基地等一批合作事项。二是健全长效创新机制。完善和落实鼓励自主创业的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专项扶持政策,完善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有效机制。三是注重引进培育人才。大力实施“闽源人才计划”,为引进人才提供生活补助、创新创业补助、教育和医疗保障等全方位“保姆式”服务。积极搭建引才聚才平台,设立6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制定出台相关配套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13个,成功申报1个国家级建宁莲子科技小院和2个市级专家工作站,吸引入驻建宁莲子科技小院专家18人。

  (五)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

  1.优化城乡国土空间格局。截至2023年6月,《建宁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成果已基本完成。按照“三区三线”成果,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范围175.61平方公里(净面积),占县域土地总面积的10.23%;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范围595.59平方公里,占县域土地总面积的34.70%;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总面积11.66平方公里,全部为集中建设区。进一步优化城区功能分区,濉溪镇、溪口镇、里心镇为城市化地区;伊家乡、黄坊乡、黄埠乡、客坊乡为农产品主产区;均口镇、溪源乡为重点生态功能区。落实省、市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一核两轴两区”县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2.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一是构建“一心两轴,三区多组团”的空间结构。“一心”为环东山公共服务核心;“两轴”为城市发展轴与产业拓展轴;“三区”为特色研学体验区、生态农旅示范区、金铙山至大金湖区域康养度假区;“多组团”为开发区组团、濉城组团等9个组团。二是实施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战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总体布局为“一核四区”,覆盖6个乡镇61个行政村,占全县总行政村数的66.3%,规划面积9.32万亩。三是打造山水融合生态城。2021年以来完成建宁绿道城区至工业园区延伸项目、微小休憩公园建设项目、体育场进行了标准化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全民健身中心项目、省休闲垂钓基地项目。

  3.提升城区精细化管理。一是开展城区“五难”治理攻坚行动。成功破解爱心宾馆、河东棚户区拆迁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扎实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被省住建厅评为城镇棚户区改造优异县。完成48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涉及6503户、767栋、69.43万平方米,投资金额0.9亿元。二是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建设,推进建宁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推进管网新建改造和修复,已启动溪口片区污水管网建设项目、容驷北路污水管网建设项目及主河管网维修项目。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标准化建设垃圾分类环保屋(亭),2022年以来,完成万星首府、尚和国际等小区垃圾分类环保屋建设并投入使用。

  (六)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方面

  1.打造乡村振兴试点。将“闽地之母、闽山之巅、闽水之源”“五子特色”等特色资源融合,规划“三之·五子”生态文化园,新增上坪书香水村3A景区、水尾红军小镇4A级景区,培育“网红打卡点”17个。水尾村获评全国乡村振兴最美红色文旅目的地;修竹村、高峰村入选2021年福建省“金牌旅游村”;“莲海玉家”森林康养基地获评2022年国家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围绕“风貌管控、红色研学、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旅游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等5大类方向,打造“文旅康养休闲小镇”乡村振兴精品示范线,今年以来策划实施项目21个,完成投资6975万元。

  2.推进高品质美丽乡村。一是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以溪口镇为试点,实施全镇域生活垃圾分类试点镇建设,积极探索村庄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减量处理。完善农村污水处理体系,加强乡镇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PPP项目后期运营管理,投资200万元开发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智能化监管平台;进一步完善提升乡(镇)镇区生活污水收集率及管网覆盖率,新建乡(镇)污水管网6.2公里。二是实施乡村风貌管控提升。以国省干道及“两高”沿线、集镇主要出入口、特色村、旅游景点周边为改造重点。至2022年,完成既有农房整治4447栋、乡村道路白改黑40公里、特色村落打造12个。开展“五个美丽”创建,创建美丽庭院1188户,打造乡村微景观92处,结合民俗文化要素、自然野趣,新改建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27处,创建美丽田园8处,打造谢马苏梯田莲海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3个。三是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完成95栋古民居挂牌保护及测绘建档,对黄埠乡罗源村传统村落、花墩桥历史文化街区改善提升,伊家乡笔架村入选全国传统村落名录。

  3.深化农村各领域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颁证、农垦改革、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9个乡(镇)、89个行政村、1048个村民小组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发证书27614本。已制定《建宁县贯彻落实三明市建立健全农村村民住宅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机制的意见实施方案》,完成黄坊乡武调、里心镇尊上排新型住宅小区用地手续。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后,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利类型,明确登记的业务类型,在“福建省不动产登记信息系统”中增添“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登记内容。自然资源、农业农村部门已建立专线联通,推进信息共享。

  4.完善现代化农村治理体系。一是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指导99个村(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树立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二是深入推进婚俗改革。推动里心、均口、伊家3个乡镇开展移风易俗试点,积极探索创新“123”婚俗改革工作法,成立婚姻家庭辅导工作室。三是拓展深化“跨村联建”党建模式。通过区域联建、村企联建等形式组建12个联建党组织,覆盖40个村、3个企业,并设置100万元跨村联建专项资金,累计联合实施发展项目74个,预计带动各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以上,目前村财收入低于10万元的村全部清零。2022年9月全省跨村联建现场会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调度会在我县召开。

  (七)关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方面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一是稳步推进宣传阵地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在全县20所中小学校组织开展“新时代好少年”评选、表彰、推荐、学习、宣传活动。积极向省、市文明办推荐先进典型,其中薛德安、刘善福入围“福建好人榜”。修缮提升“建宁县精神文明建设”主题园,新建“诚信主题公园”、建宁县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好人主题公园等阵地,结合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在城区主干道、主要商业街、公园广场等地刊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公益广告。二是全力擦亮精神文明建设品牌。印发《建宁县加强文明创建常态长效管理巩固提升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实施方案》,巩固创城常态长效机制。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1517+N”工作机制,推广“构建新阵地、传播新思想、组建新队伍、探索新机制”特色做法,实现全县9个乡(镇)和99个行政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全覆盖。推广实施《建宁县创建“文明积分·积分文明”实施方案(试行)》,打造“112”工作机制。组织9个全国和省级文明单位与9个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结对共建、各级文明单位与挂包村结对共建,重点打造了大源村“电力积分超市”、溪源乡农耕特色(烟叶基地)文明实践特色品牌。通过实施“三大行动”推进“诚信建宁”建设,营造讲诚实、守信用的舆论环境和良好营商环境。推动农村文明创建“创十星评十户”活动,促进城乡文明创建融合发展。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一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以县图书馆、文化馆为总馆,各乡(镇)文化站为分馆,努力构建全县总分馆体系。大力拓展县图书馆延伸服务活动。围绕“清新花乡·书香建宁”惠民工程建设,加快馆外服务点建设,新增二实幼、莲海玉家、行政服务中心、党校等10个图书流通点,2021年以来共开展了480余场线上线下活动,受益6万余人次。2021年县图书馆被评为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2022年在全国第七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积极争创一级图书馆。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以大型活动和传统节日为契机,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开展面向基层的“文化周”“广场文化”“文化下乡”等系列活动。2021年至今,组织开展群众文化展演活动96场次,受益群众40万人次;积极开展“半台戏”公共文化配送服务50场;开展群众性文化演出68余场次,比赛类7场,宣传类53场,艺术调研2场。三是深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争取资金90余万元对“村村响”广播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对全县20户以上行政村及自然村开展资源摸排,初步形成应急广播建设方案。完成高峰村、大源村智慧广电乡村工程试点建设,5G网络在城区、乡(镇)和行政村等重点区域已基本实现覆盖。

  3.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一是大力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和健身团队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县形成了以县体育馆、体育场、全民健身馆为龙头,9个乡(镇)文化站为枢纽,92个行政村7个社区为辐射的三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络。全县共注册登记13个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和2个体育俱乐部,另外还有柔力球、广场舞、太极拳、门球、健身秧歌等几十支基层体育健身团队活跃在各级健身站点。二是推动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等各类人群开展健身活动。2022年举办了首届全县老年人健身大会,1000多人参加此次大会,掀起了老年人健身的热潮。重视残障人士参与体育活动,组织开展了多次残疾人运动会。作为福建省重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县少体校通过开展体育训练进校园工作,推动体教融合落地实施,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在2022年省运会上获3金2银佳绩。

  (八)关于增进民生福祉方面

  1.就业创业环境更加优化。一是实施更积极就业创业政策。强化援企稳岗,积极落实一次性稳定就业奖补政策,通过大数据比对,主动对接符合条件的企业送上政策。截至2023年4月,有12家企业申请一次性稳定就业奖补,预计补贴54万元;发放20家企业一次性扩岗补助6.9万元。二是搭建就业供需桥梁。多渠道收集用工信息,做好重点招工服务企业信息推送工作。线上通过推广“三明就业和人才公共服务”微信公众号,打造“求职招聘不出门、微信扫码来完成”就业服务模式。线下依托人力资源公司、乡(镇)、融媒体等宣传企业用工需求。2021年以来,共组织开展“春风行动”“金秋招聘月”等64场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三是加强就业技能培训。一方面依托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开展各类技能等级培训和鉴定工作,截至2023年4月,开展育婴员、茶艺员、养老护理、农村电子商务及创业培训等17场,共培训700余人。另一方面做好各类技能证书补贴政策的宣传工作,把证书直补作为推动高质量培训的重要方式。四是助力青年返乡就业创业。深入开展“扬帆计划”实习、“千校万岗˙筑梦基层”、线上线下招聘活动等,大力宣传引导青年返乡就业创业。截至2023年4月,提供“扬帆计划”岗位410个,正式上岗实习286人,匹配率达92.8%。推荐9人次参加省市青年创业培训,3名优秀创业青年在市县平台分享创业故事,培育3名市级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2.教育事业全面提升。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2021年以来新建校舍10.28万平方米,可增加学位5700个,获评省教育“两项督导”优秀等级,客坊中心小学列入全省智慧教育平台试点校,并获评首批全国乡村温馨校园。深化“总校制”改革,成立5个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和3个总园制办学团队,高考本科上线率提升至全市第4,中考平均分提升至全市第8,2022年职业中学两名学生在高职分类招考中获得全省第1、第2名。二是优化县域教育布局。加快推进一中新校区、二实小原址新建项目,2022年建成投用城关幼儿园二期;集中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撤并客坊中学、溪源中学和黄埠中学,将黄坊中心小学并入第三实验小学,降格为第三实验小学黄坊教学点。

  3.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一是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加快推进康养中心项目建设,康养中心一期建设完工,2022年5月建宁县名流康养中心已正式投入试运营。推进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溪源乡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建设已完工,计划建设床位80张。推进养老场所提升改造,完成县社会福利中心厨房改造和后操场改造提升工程、黄坊乡敬老院提升改造。推进长者食堂(助餐点)建设,县河东社区长者食堂、黄坊乡长者食堂、伊家乡伊家村助餐点已全部建设完工,投入使用。推进农村幸福院质量提升行动,打造31所3星级,2所4星级农村幸福院。二是积极推动托育事业。全县婴幼儿照护服务多元化、多样化体系基本形成,婴幼儿照护服务规范、服务标准、支持保障和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健全,婴幼儿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截至2022年,全县0-3岁婴幼儿托位数达到250个,全县婴幼儿照护服务覆盖面90%以上。三是完善人口均衡发展政策。取消各种与个人生育情况挂钩的限制措施,认真做好三孩生育政策实施前后的奖励扶助工作。2022年度全县各项奖励扶助对象6466人,兑现奖励扶助金共计551.27万元。四是社会救助提标扩面。自2022年4月1日起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748元;革命“五老”遗偶生活补助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650元;城乡特困分散供养人员全自理、半护理、全护理供养标准提高为每人每月1139元、1388元、1637元。2021年以来累计发放社会救助资金5355.13万元惠及6868户11545人次,发放残疾人、高龄老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各类弱势群体资金1186.06万元惠及11万余人次。五是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完善防返贫致贫动态监测机制,发放产业补助资金216万元,扶持脱贫户1367户,帮助务工就业1716人。2022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通过国家评估并获得中央财政奖补资金800万元,获评乡村建设评价样板县。

  4.民众健康水平有效提升。一是构建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启动县中医院及第二轮村所能力提升项目等建设,深化总医院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共建,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六大中心”建成投用。加快县、乡、村医疗服务场所标准化建设。2023年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全部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的基本标准达标单位。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644万元开展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质增效。依托智能AI等信息技术,提升档案质量,截至2022年底全县累计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110893人,建档率97.45%。强化服务转变,提升服务质量,公共卫生人员每月不少于10天到村所、农户服务,2022年产后访视率97.78%,老年人健康管理率64.53%,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2.91%,肺结核患者规范管理率达100%。依托总医院代谢性疾病监控管理中心,强化糖尿病、高血压疾病规范管理,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达77.79%,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79.54%。大力培养本土化医疗人才,实施“3+1医学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定向委培,截至2022年底委培定向生28人。三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和发展。于2022年2月起筹建建宁县中医院项目,设置床位数100张,建成后将满足354人次/日门(急)诊量。同时继续深入开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共建成9个基层中医馆,提高全县中医药服务能力。

  (九)关于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方面

  1.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一是全面加快铁路建设。浦梅铁路(建宁至冠豸山段)建成通车;争取建宁至邵武铁路线路走向从浦梅铁路建宁南引出,该条铁路已列入福建省铁路交通“十四五”规划前期;争取鹰潭至建宁铁路项目线路走向为建宁县北经黎川县、资溪县至鹰潭,该条铁路已列入江西省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福建省铁路交通“十四五”规划前期。二是加快完善公路网布局。高速方面,莆炎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潮南高速建宁段完成设计初步勘测,2021年以来,新增高速通车里程41公里;普通公路方面,推动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公路港、铁路等货运枢纽与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顺畅衔接,抓住交通运输部调整国道契机,推动国道G528建宁境内路线调整,目前调整方案省交通运输厅已同意并上报交通运输部;国省干线纵八线建宁福新至长吉公路项目二期、莆炎高速建宁西互通连接线项目建成通车,建宁(闽赣)省际交通运输产业园至国道G528道路开工建设;农村公路方面,持续开展农村公路提档升级行动,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43公里;率先在全市全面推进道路“白改黑”工程,开展建宁县2022-2024年交通路网“白改黑”三年行动,目前已完成“白改黑”项目42.2公里,总投资约9021万元。三是加快建设高效综合交通枢纽。推动运输优化升级,全力推进建宁(闽赣)国际陆港建设,已完成4条铁路专用线铺轨建设,计划2023年底完成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及相关基础配套实施建设。建宁客运一体化枢纽中心已列入交通运输部“十四五”综合客运枢纽项目(全省5个,全市唯一)。四是完善运输末端服务体系。通过运营城区“微公交”、开通“村村通”预约制客车、开展客货邮融合发展试点建设,打造“农村客运+邮政快递物流”模式,统筹解决农村百姓出行、物流快递配送“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难题。

  2.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进一步推进。一是优化能源布局。已分别与国电投、大唐国际、天润新能等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策划储备建宁县中畲80MW风电场、国家电投建宁县经济开发区30MW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项目19个,装机规模222.5万千瓦。持续推进布局风电、光伏发电等发展规模,2021年以来,已建成户用光伏项目14个,并网规模377.57千瓦;做好甘家隘风电场二期开发准备,待政策明确后推进项目实施。二是调整能源结构。加快建宁县电动汽车推广应用,科学规划布局建宁县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已完成编制《建宁县“十四五”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目前,已建成电动汽车充电站11处,充电桩60个,充电枪95把(不含慢充),更新、新增新能源公交车3台、微公交30台、出租车11台。三是完善电网结构。建成甘家隘风电场,发电规模60000千瓦,笔架村村部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等13个光伏发电项目,发电规模7746千瓦,已签约储备黄埠乡友兰风电场等3个风电项目,拟装机规模为19万千瓦,已签约储备国家电投建宁县经济开发区30MW分布式光伏项目等12个光伏项目,拟装机规模148.5千瓦。

  3.水安全保障和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是全面提升县域河流防洪减灾能力。2021年以来,实施建设安全生态水系项目5条,完成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建设,综合治理河长89.57公里,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实施情况中期、终期评估被水利部、财政部评为“优秀”等次。闽江防洪工程三明段(二期)完成投资8000万元,建设防洪堤4.07km;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已完成溪源乡大田溪蒋坊楚尾段、伊家乡伊家溪沙坝罗坊段、澜溪罗源封头段、都溪客坊至严田河段4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强化水库大坝安全运行,加快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建设,推进水库除险加固及工程管护,推进黄家水库项目前期工作,完成公益水库维修养护22座。二是夯实乡村振兴水利基础。大力推进“闽江之源·花乡库区”后扶示范区项目,通过设置驳船码头连接大金湖水上旅游资源,实现建泰两县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充分展现库区移民乡村建设新风尚,打造乡村旅游新样板。进一步完善农村饮水第三方维修养护机制,健全农村饮水安全排查监测、动态清零机制,提升水安全保障。三是推进水利信息化工程。探索推进“集体巡河+河长制”等模式,开展水利信息化建设,完善基础信息感知网与采集网建设,形成多部门信息共享共治的局面,现已完成建宁县智慧水利平台建设。

  (十)关于深化社会治理方面

  1.公共安全体系有力加强。一是维护社会安定稳定。深入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抓好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反恐怖、反邪教等系列斗争,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及重大节点、重要节日等各项安保维稳任务。对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对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群体,逐一落实动态管控,积极采取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帮扶帮教措施,消除苗头隐患,坚决防止发生暴力案(事)件。强化网络安全和网络舆情管控,组织开展网络安全演练、网络安全检查、网评员巡查和24小时不间断舆情智能监控等,及时发现并处置涉建宁有关网络舆情。二是全力保障粮食安全。盯粮食保障目标,落实粮食生产面积21.02万亩,总产9.03万吨以上。三是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机制,全县共204名包保干部与在产在营的1540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建立了层级对应的包保关系;持续深入开展全县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成功创建食品安全“一证通”试点县。强化药品安全监管,重点查看防疫药品、血液制品、集中带量采购药品的进、销、存等质量安全和价格监管体系;加大药品追溯体系建设力度,全县已入驻码上放心平台药品追溯体系的药品经营单位37家,集中带量采购药品、血液制品、生物制品等重点品种扫码入驻率达100%。

  2.平安建宁建设积极推进。一是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综治视联网共完成71个村(社区)建设,完成率71.72%;“明心通”市域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平台已建立数字网格群942个,规范群名率100%,入群居民户数39657户,完成率113.31%;深化“一党委三中心”建设,下沉干警307名,服务群众33184人次;加快推进“雪亮工程”和“平安家园、智能天网”数字社会治理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平安家园·智能天网”安装视频监控建设超额完成市下达建设任务;建成“智慧安防小区”26个,其中23个小区完成三项数据联网。持续深化“六无”村(社区)创建,市级“六无”村(社区)占比达73.74%。打造“红色文化+检察”工作机制,开展红色文化保护专项检查,建立和修订完善各项制度42项。二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成立全省首家公共法律服务共治中心,有效增强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大力推进多元解纷、诉源治理。创新“五联”工作机制,打造具有建宁特色的“边界枫桥”,2021年以来,成功调处了涉边矛盾纠纷62起。推行“莲乡义警”工作模式,构建“民警+辅警+义警”模式,促进公安基层基础和勤务工作延伸至基层最末端。提升延伸幸福启航“六化联动”机制,两个服务案例入选福建省案例汇编。建设数字建宁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数字平台,实现数字改革、数字治理、数字建宁同步推进。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安全感率保持在99%以上,获评全省第四轮第一批平安县。建立《建宁县反洗钱工作打防合作机制》,深入推进反洗钱工作。三是有效防范化解矛盾纠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妥善化解矛盾纠纷。2021年以来,全县共受理人民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案件5956件,涉及金额4800余万元。深入推进信访工作制度改革,以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为目标,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接访、推动信访积案攻坚和信访评理室建设。2021年以来,共受理群众信访800件次934人次,信访事项及时受理率、按期答复率均为100%,一次性办结率93.2%,群众满意率96.3%;建立县乡村三级信访评理室110个,开展信访评理426件;积极推进信访积案攻坚,化解中央信访联席办交办及省市领导挂包信访积案26件。

  3.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完善预案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统分结合、上下兼备、防救并举”的应急救援格局。2022年7月被列为全省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试点县。加强应急救援队伍,推动建立9支“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初步构建县级专业队伍为主,乡(镇)救援力量为辅、社会应急力量补充的应急救援格局。强化救援能力提升,自“十四五”工作开展以来,组织开展了以防汛应急救援、森林防灭火、安全生产事故为主的各类县级演练60余次,参演人员7300余人,有效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是加强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应急准备,为确保安全度汛,积极组建防汛抢险队伍,储备必要的防汛物资。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基层防汛能力标准化建设。截至目前,我县9个乡镇已制定实施方案并报备,水南社区获评全国减灾示范社区。三是抓好安全生产。2022年,创新性开展“三看三比”安全生产现场会活动,截至目前,已召开14场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现场工作会,参会企事业单位700余家,参会人数达1400余人。推行“企业安全服务日”活动,组建“企业安全服务日专家库”,为各单位开展指导服务提供专业指导意见。围绕“1+2+8”方案体系,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精准治理,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推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有序开展。2021年以来,全县共排查隐患4989个,已整改4989个,整改率达100%。

  4.民主法治建设纵深推进。一是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做好环境执法案件法规审核,特别是对近两年制定或修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了严格把控,确保依法行政。提升法治建设水平,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落实首批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事项赋权。二是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开展“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活动,把学习宣传宪法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普法教育的重中之重。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多种渠道开展普法宣传。打造“‘典’亮民生·法护万家”“红杜鹃未检”“萌妞普法”等品牌,组建“金法槌”“麒麟未士”“后生仔突击队”等团队,开展宣传《民法典》、维护劳动者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法律宣传230余场,服务群众超万人。三是健全法治保障机制。深化司法改革,完善司法权力运行和执法规范化保障机制,贯彻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全面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打造阳光司法,2021年以来,共组织召开听证会92场次。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及社会各界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92件、政协提案219件,回应社情民意32件。

  四、《纲要》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生态发展、安全保障等五类共25项主要指标,除其中“城镇失业登记率”2022年起不再登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等指标因统计因素无法采集到相关数据外,其中12项指标与预期持平或是超过预期,占比54.5%,总体来看,要全面完成《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少。

  (一)经济稳增长难度较大

  虽然我县经济总量节节攀升,但增速较缓,2021和2022年增幅均为4.4%,与规划要求年均增长7.5%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受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较慢的影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标亦未达标。在规划期间,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等上升明显,实体经济发展较为困难。固定投资增速放缓,2021年固定资产增幅为17.9%,2022年固定资产增幅为15.1%,位于全市第5,其中房地产投资两年皆呈负增长。消费内驱力不足,2022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68亿元,增长4.9%,位居全市第6,其中批发业和住宿业分列全市第8和第7。第三产业的增速(2021:2.1,2022:3.3%)均低于一产(2021:6.0%,2022:4.8%)和二产的增速(2021:5.4%,2022:5.0%)。若要完成规划目标,规划后半期增速必须超过7.5%,难度较大。

  (二)产业提质效果不明显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展不快。2022年,我县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仅为30.3%,分别比全市、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低7.9、16.9、22.5个百分点,处于全市后列,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仅为23.4%,对GDP拉动仅1个百分点。同时,我县产业比重仍是保持“二三一”结构,其中第三产业方面仍以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等传统行业为主,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工业设计等新型产业发展滞后,整体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产业上下游链条不长,企业效益不高。如我县是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国家级制种大县”,但是制种行业没有叫得响的建宁本土品牌和科研机构,水稻上游到下游食品深加工的产业链条太短,每年全县生产种子的80%都是到县外包装销售,种子生产头尾的高效益部分都被县外种子企业占据。品牌影响力不足,价值实现方式不多。如我县优质大米没有自己的一个品牌;虽已开发闽江源生态旅游区、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修竹荷苑等A级景区景点,但文旅康养产品开发还停留在赏花、观光等浅层面,产品业态较为单一,对生态康养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产品不多,吸引游客驻留时间短,带动消费能力较弱。

  (三)新旧动能转换较乏力

  战新企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产值不大,增长不快。我县传统产业仍占比较高,战新企业数量少,且存在退库风险,2022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8%,相比2020年下降6.8%。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整体较为薄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较低,研发费用投入强度2022年仅为0.86%。创新创业氛围仍需完善,科研平台建设经费、人才、成果转化不够、不快。

  (四)城市集聚能力仍不足

  截至2022年底,我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0.5%,排名全市第10。我县作为农业大县,大部分人口都在农村从事农业工作,福州、厦门等沿海城市出台了关于人口落户利好政策,对山区县城和四五线城市人口吸引力较大,导致我县人口大量流出。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县人口减少约6000人。

  (五)民生保障领域存短板

  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关系社会民生的基础设施仍存在较大缺口,公共服务与人民期待仍有差距。医疗资源供给相对不足,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2022年为2.64人,完成目标累计增加值(0.54人)的24.07%,同时低于市值(3.04)0.4人。老旧小区增设电梯难,物业服务不健全,存在建管脱节等情况。就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社会就业不充分与企业缺工并存,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较为短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不完善,部分文化基础设施亟待改造提升,乡村文化设施仍较薄弱,红色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配套体系还不完善。

  五、《纲要》后半期实施建议

  总体上看,“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期各主要任务实施进展顺利,为全面完成《纲要》确定的目标打下较好基础。现阶段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但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国外环境更加严峻复杂,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全面完成《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需重以更积极的姿态去应对。

  (一)全力促投资扩消费,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1.千方百计谋项目,全力以赴扩投资。发挥项目策划办牵头作用,全面梳理研究中央和省、市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红利,围绕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专项规划,聚焦地方政府债券、中央和省级预算内投资等政策投向,谋划储备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链长、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项目。同时,按照“亩均论英雄、效益论英雄、能耗论英雄、环境论英雄”的总要求,依托“9.8”等招商平台,强化“以商招商”等多元招商方式,招引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优质项目。落实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领导干部“六个一”挂包、“红、黄、绿”三色预警等制度,推进奥晟科技等省重点项目、云杉纺织、交通运输产业园二期等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民宿集群产业带提升等“加速度”项目攻坚。

  2.创新消费场景,激发消费活力。深化“互联网+”消费模式,发挥闽赣省际电商园平台作用,力争与京东科技达成战略合作,提升电商中心运营能力,培育一批规模电商企业、直播基地和自媒体账号,积极组织县域电商企业携建宁县域特色农产品、文旅产品参与各大线上活动,扩大建宁优质产品销售渠道。融入环大金湖旅游度假区建设,做好“5˙20新文旅”后半篇文章,推进“三之·五子”二期、谢马苏二期等环金铙山旅游带项目建设,打通从濉溪渔人码头进入大金湖的航道,推出跨地域、跨季节联动互补的精品旅游线路,开展跨域红色旅游、红培研学、森林康养合作。推动民宿集聚发展,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农家乐、特色民宿,打造一批特色精品民宿。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发挥公积金、首套房补助、降息等政策叠加作用,降低购房门槛,持续协调房地产企业抓住销售旺季,开展多形式的促销活动,鼓励农村人口进城购房,千方百计挖掘增长潜力。

  (二)聚力做优势强品牌,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1.延伸产业链条,打响特色品牌。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与福建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校共建合作,培优育强建宁水稻自有品种,做好建宁优质大米的品牌建设,打造2-3个建宁“精、特、优”大米品牌,深化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创建。发挥资源优势及生态优势,促进乳制品加工全产业链发展。加大力度推进建莲、笋制品、水果等绿色农业资源精深加工与延伸拓展,促进特色食品加工产业提档升级。突出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优势,重点引进中高端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相关联上下游产业链项目,致力于建成功能齐全、分工协作、配套专业、研产销一条龙的机械装备制造生产基地。以源容生物为龙头,支持多元开发无患子系列产品和销售方式,提升产品附加值。支持明一打造国家数字农业(奶牛)创新应用基地,打响海峡“云上牧歌”品牌,推动“生态养殖+智能制造+绿色观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2.推动园区提档升级,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进一步依托国家级制种大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把建宁打造成为全国杂交水稻种子基地高质量发展的样板。积极对接中粮集团、中储粮公司,招引一批粮食加工企业入驻粮食产业园,打造粮食产业集聚区。大力推进渡头2平方公里先进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把产业园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和平台,发展壮大一批机械制造企业。加快建宁(闽赣)国际陆港建设,培育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多种道路运输业态,持续对接争取厦门象屿集团、省饲料集团、“四通一达”、邮政、京东分拨中心等大型物流企业入驻产业园。

  3.培育新经济新业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发展绿色经济,以打造绿色产业发展带为目标,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助推铙纸集团并购重组,加快食品加工、机械制造、造纸等传统行业绿色转型,做强明一国际等绿色龙头企业。进一步发挥建宁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在生态保护制度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着力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创建绿色工业园区。加快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培育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建设数字建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加快建设全域数字农业系统,争创现代农业智慧园、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发挥闽赣省际电商园平台作用,发展跨境电商业务,拓展农特产品特色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

  (三)大力推改革促创新,优化提升体制机制

  1.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形成特色改革品牌。持续深化医改、林改、教改、精神文明、生态环境治理、“放管服”、绿色金融、农村集体产权等八个领域重点改革,用心打造“阳光补贴”、幸福启航“六化联动”等特色改革亮点,形成具有建宁特色的“8+N”改革品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大做强飞翔工投集团、城投、国投等国有企业。

  2.提升科技投入强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引导企业进一步完善技术研发投入新机制,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大中小企业与各类主体融通创新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政策,建立完善研发投入激励、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等机制,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加强研发投入统计归集,推动研发投入扩面增量。

  (四)加力抓机遇促协作,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1.推动帮扶政策落地,加快成果转化。吃透《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精神,对照已梳理出的政策清单、项目清单,加大力度向上对接争取。健全与上海虹口区互访交流、联席会议等机制,实施沪明合作高标准精品果园建设等共建合作项目。深化与中粮集团合作,加快打造中粮·建宁粮食产业发展示范园。拓展与中茶合作空间,建设茶旅融合“精品茶园”示范点,组建标准化茶叶精深加工厂,提高“建宁红”品牌效益。积极对接省“5+1”对口支援单位,推动数字建宁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数字平台等重点帮扶事项早建成、早见效。

  2.深化区域协作,主动融入新格局。主动融入“海丝”核心区和福建自贸区建设。用好“9·8”等平台,积极引导自贸区内企业来建投资或开展业务,推动外贸转型提质,努力在“五子”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外贸企业,不断扩大建宁优势农产品出口。全方位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发展建设,立足原有共建园区,依托协同发展平台,争取闽西南发展投资基金向建宁招商项目倾斜。深化拓展与福州台江区山海协作,吸引一批台江企业转移。推动对台合作走深走实,在农业种养、民宿旅游、文化创意等领域持续谋划项目。

  (五)着力提品质优功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1.做旺城市人气,提升城区聚集力。优化空间布局、要素配置,统筹布局教育、医疗、人才房等各类公共服务资源,不断提升县城吸引力、集聚力。推进黄舟坊开发,加快山海廊桥等项目建设,完善高沙洲等片区交通基础设施。丰富县城人文底蕴,加快建设集特色小吃、文化创意、建宁民俗于一体的特色街区,打造“展示建宁风采的城市之窗”,做旺衙前食府人气,推动消费向中心城区集聚。深化产城融合,进一步做大做特做强农业产业园、电商园等专业园区,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园区、向城镇集中。用好用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相关措施,吸引一批高层次人才和高校毕业生来建宁创业就业,进一步聚集人才。

  2.做优城市品质,打造风貌样板区。推进河塔路、花墩桥等主要街区立面改造,实施濉安巷、水南片区等老旧小区改造,推动老城“旧貌换新颜”。提升城区雨污水管网,改造溪口片区、容驷河南岸污水管网。抓好国省干道、铁路高速等“入城第一眼”,打造一批亲水步道、街头绿地、社区公园等魅力休闲空间。推进均口至长吉平交口、溪口至枫元段等道路“白改黑”。全面整治城乡人居环境,为老旧建筑植入特色文化、建筑风貌和田园风光,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设施配套齐全、景观精致优美、风格统一整洁”的乡村风貌管控3.0、4.0样板。

  3.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山清水秀城美。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抓好森林资源违法图斑查处整改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实施安全生态水系、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沟防洪治理和水土保持项目,提升城乡水生态环境。深化开展美丽建宁“三清双提”行动,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抓好露天焚烧垃圾、秸秆利用和管控等专项整治,确保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100%,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100%。

  4.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推进城乡共同富裕。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根本目的,统筹好“山、水、田、林、路、人、文、宅、景、业”等乡村建设十要素。实施楚尾等片区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项目,创建一批美丽乡村微景观、休闲旅游点、森林村庄,高质量打造“文旅康养小镇”乡村振兴精品示范线。拓展碳汇开发途径,扩大林票覆盖面,增强林改经济效益。探索构建乡镇供销社惠农服务体系,推进供销社和村集体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多社合一”建设,保障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启动全国客货邮融合发展试点县创建,打通农村物流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六)致力补短板惠民生,开启幸福生活画卷

  1.繁荣社会事业,增进民生福祉。持续补齐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领域短板,重点推进建宁一中新校区建设,加快实施实验小学、机关婴幼儿托育中心、职业中学、中医院等项目,不断提升康养中心服务水平。启动三级未保机构建设,实现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实体化运行。宣传支持三孩生育政策落地,推进配套措施,提升生育服务水平。深化体教融合,争取承办省级中学生篮球、排球锦标赛、垂钓大赛等活动。加大对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等人群以及社区、农村居民参与全民健身的支持。加强非遗文化、红色文化、廉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利用,推进溪口红色遗址、桂阳游击队司令部旧址等红色资源保护开发,讲好红色苏区、特色景点故事,促进非遗与产业融合发展。

  2.深化文明实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功能区和各志愿服务队活动覆盖面,新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常态化开展文明单位、村镇、校园、家庭创建,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活动,抓好“文明乡风联系点”建设,巩固文明县城创建成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依托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理论、送文化、送文明”实践活动等平台,组织开展理论微宣讲、文艺汇演等文化惠民活动。

  (七)强力维安全促稳定,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1.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优化应急救援力量,强化救援能力提升。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做到科学精准防控疫情。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巩固安全生产“三看三比”现场会、安全生产网格督导员等制度,扎实做好防汛抗旱、森林防火、消防专项整治、食品药品、粮食安全等工作,提高化解金融、房地产、隐性债务等风险能力,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持续推进耕地“非粮化”“非农化”整治,严守耕地红线。

  2.深化平安建宁建设,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加强网格体系建设,实行城市精细化管理“1+1+N”治理模式,发挥法律服务共治中心诉源治理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作用,拓展幸福启航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功能,提升“五联工作机制”,推广平安家庭“微积分”做法,探索社会矛盾纠纷化解“123”工作法,完善信访突出问题溯源问责机制,强化法治宣传,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