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开着“飞机”去植保 田间管理好帮手
装药、起飞、喷洒……6月3日,在建宁县濉溪镇长吉村的稻田上,植保无人机嗡嗡响着腾空而起,不一会儿,飞到另一头,细密的水雾喷洒到绿色禾苗上。
“这片田种的是杂交水稻早制荃优9311品种,用无人机1分钟能喷洒4亩多地。”站在田边,“飞手”李德源说,一台无人机在耕种条件好的田块,一天可以给农田喷药400多亩地,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
说话间,他操控的植保无人机已经在稻田上空飞了几个来回,“不仅快,还喷得均匀,效果比人工好!”
李德源,是溪口镇供销社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的一名无人机“飞手”。2017年,建宁县供销社聘请农业专业院校毕业的杜宏伟为溪口镇供销社主任,同时吸纳其下属的专业合作社,购入机械设备,培训技术人员,为农户制定专业化植保方案、提供农资直供、全程机械化服务。
从“玩具”到“工具”,植保无人机飞入百姓家,运用于农业病虫害防治领域。杜宏伟自2017年开始从事植保无人机行业,见证了行业由内到外的转变。
他回忆,早期的无人机,只能载重10公斤,电池续航时间短,成本高,充电时间长,且不能在田间地头用发电机直接充电,遥控操作起来也繁琐。今年,他新买的大疆T60植保无人机,载重达到60公斤,四个喷头水量大,也非常适合建宁山地水稻和果园植保作业,大大提高了效率。
“无人机更新换代很快,现在已经非常智能了。”杜宏伟介绍,比如,T60植保无人机配备了先进的飞行控制系统和智能作业系统,可以精准定位和自主作业,无论是农田的边界识别、果园地形的自动适应,还是作物的识别与分类,都能轻松应对。
同时,还具有全方位避障保护系统,可以在飞行过程中自动识别和避开障碍物,支持夜间和恶劣天气下的作业,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加灵活可靠的选择。
“功能多了,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更简单了。”杜宏伟说,他们每年会对“飞手”进行培训,拿到“无人植保机驾驶合格证”,持证上岗,培训内容涉及飞行安全、无人机操作以及水稻、果树等植保方案知识。
李德源表示:“自己家里有种地,平时在做农机的工作,也考了植保无人机驾驶员证,有飞防任务时就过来做,一年下来能多赚不少钱呢!”
目前,溪口供销社有无人机“飞手”10人,大部分以兼职的形式工作,将“飞机”开到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从配药到喷防的“一条龙”托管服务。
“1亩地,每次收35元,包含植保服务费、农资钱,我们这里有200多亩杂交水稻制种,托管给了溪口供销社,包括施什么肥、配什么药都有专业的人合理安排。”制种大户黄平乐呵呵地说,农田半托管后,肥料、农药的价格低了,还有全程机械化的配套服务,省心又增效。
据了解,溪口供销社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每年为300多户农户提供机耕、机播、机插、机防、机烘等全程机械化服务,其中,无人机植保服务面积达5万亩次。
近年来,建宁县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重点扶持日防治作业能力在2000亩以上,近三年年均服务面积稳定在1万亩以上的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大面积开展统防统治服务。
高效机械化作业成为耕种“主力”,农业“黑科技”不断解锁田间生产新模式。2023年,建宁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制种)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33万亩次,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0%,被农业农村部确定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重点单位。
眼下,正值田间管理关键期,李德源和其他“飞手”每天东奔西走,仍是乐在其中。“看着乡亲们对着‘飞机’拍手叫好,我就觉得很满足,很高兴。”李德源说,希望能开着“飞机”,到更广阔的田野,为更多庄稼施肥喷药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