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器村:铺就“家门口”的致富路
“大姐,晚上有几桌客人在,下午四点要过来帮忙……”还在田里干活的胡桂凤接到电话后,把手里剩下的农活交给丈夫,回到家中洗去一身泥土,收拾完毕,准点到山哈十八碗美食坊。
这是山哈十八碗美食坊老板日常打来的一通电话。胡桂凤从家步行50米到山哈十八碗美食坊,一进店就开始忙活起来,洗菜切菜擦桌子扫地,为即将到来的游客的晚餐做准备,晚上她将在前厅与厨房间来回忙碌……
胡桂凤是濉溪镇器村的村民,常年生活在村里,和丈夫经营着20亩田地,自从山哈十八碗美食坊开业后,她多了一份“副业”,干完农活再到店里干“私活”,日子过得充实而有序。
乡村风貌管控 为“康庄大道”铺路
器村,位于福建母亲河——闽江源头濉溪流域,生态环境优渥,自然资源丰富,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库区移民村,也是建宁县唯一的少数民族畲族村。近年来,器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乡村风貌管控和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全力打造畲族村落,积极推进特色村落建设,发展农文旅经济,为乡村振兴探出一条“致富路”。胡桂凤的生活就是器村蝶变后的一个缩影。
“在环境整治时,以点带面,从我自己家入手,说服我父亲后,我亲自把家里的破旧仓库、猪栏拆除了”。回忆起当时环境整治情景,器村党支部书记李龙仔不禁笑道。当看到村干部自家先拆除脏乱差后,群众们的工作就逐渐铺展开了。
值得一提的是,村委会将完成环境整治的每户村民姓名、面积和位置一一登记在功绩簿上,以此记录村民们为乡村风貌管控作出的贡献。
“拆除破旧仓库,把村里样貌改变一下,是件好事,我们心里也很高兴,现在走在村里心情都舒畅多了。”村民陈南建说道。
发挥文化优势 发展农文旅产业
器村人口有785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口占61%。面对留守人口减少、人口结构老龄化的情况,如何在乡村振兴中“突围”,村干部们找到了“破题”方法。器村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和280多年的畲族移民史,得益于乡村风貌管控打好的基础,将畲族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相融合,发展文旅经济成为器村的“正确打开方式”。
近年来,器村把节点打造为景点,建设芦苇荡露营区、风雨连廊、金溪女将雕像、游船咖啡屋为一体的露营亲水公园以及畲族文化展示馆、小溪组网红打卡点等,串联拱下郊野垂钓基地,提供垂钓、烧烤、戏水、研学等乡村旅游产业。
村民吴传滨说道,“现在村子变得越来越热闹了,游客也越来越多,游客来往的时候也会在我这里购买一些土特产,我们土特产的销量都变得更好了。”
拓宽收入渠道 带领村民增收
器村有耕地面积1220亩,林地面积22300亩,主要以烟叶、制种及莲子等产业为主。近年来,器村不断拓宽村民村财收入,其中村财自有经营性收入来源主要有烟税、小溪口电站分红、生态公益林补助、集体土地及山场出租、国有林场分红等。
“垂钓基地一般周末节假日和晚上人比较多,我主要负责给游客送烤架、食物酒水什么的。”胡桂凤笑着说,如今她的两个孩子已工作,还当上了奶奶,家里就剩她和丈夫。“上半年种烟,下半年制种,还种一些莲子,平时在山哈十八碗美食坊和垂钓基地兼职,在家没闲着,都有事做,时间也比较自由”。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这里不仅风景如画,更是一片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热土,在致富的道路上,器村与自然和谐共生。谈起未来发展,李龙仔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强调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未来,器村将发挥生态优势,探索发展竹票经济,同时,持续发力农文旅经济,完善畲族特色民宿出租,不断促进村财、村民双增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