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器村:铺就“家门口”的致富路

日期:2024-09-30 23:28 来源:建宁县政府网
| | | |

  “大姐,晚上有几桌客人在,下午四点要过来帮忙……”还在田里干活的胡桂凤接到电话后,把手里剩下的农活交给丈夫,回到家中洗去一身泥土,收拾完毕,准点到山哈十八碗美食坊。

  这是山哈十八碗美食坊老板日常打来的一通电话。胡桂凤从家步行50米到山哈十八碗美食坊,一进店就开始忙活起来,洗菜切菜擦桌子扫地,为即将到来的游客的晚餐做准备,晚上她将在前厅与厨房间来回忙碌……

  胡桂凤是濉溪镇器村的村民,常年生活在村里,和丈夫经营着20亩田地,自从山哈十八碗美食坊开业后,她多了一份“副业”,干完农活再到店里干“私活”,日子过得充实而有序。

  乡村风貌管控 为“康庄大道”铺路

  器村,位于福建母亲河——闽江源头濉溪流域,生态环境优渥,自然资源丰富,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库区移民村,也是建宁县唯一的少数民族畲族村。近年来,器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乡村风貌管控和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全力打造畲族村落,积极推进特色村落建设,发展农文旅经济,为乡村振兴探出一条“致富路”。胡桂凤的生活就是器村蝶变后的一个缩影。

  “在环境整治时,以点带面,从我自己家入手,说服我父亲后,我亲自把家里的破旧仓库、猪栏拆除了”。回忆起当时环境整治情景,器村党支部书记李龙仔不禁笑道。当看到村干部自家先拆除脏乱差后,群众们的工作就逐渐铺展开了。

  值得一提的是,村委会将完成环境整治的每户村民姓名、面积和位置一一登记在功绩簿上,以此记录村民们为乡村风貌管控作出的贡献。

“拆除破旧仓库,把村里样貌改变一下,是件好事,我们心里也很高兴,现在走在村里心情都舒畅多了。”村民陈南建说道。

2023年完成环境整治104户,2024年计划继续改造30户。如今,器村村貌已焕然一新,村落整洁开阔。以凤凰图腾为主导的畲族元素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和前来调研专家学者,陈南建提及于此,感到很自豪。日前,福建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生态振兴专项小组公布了第四批高级版“绿盈乡村”名单,器村榜上有名。

 

  发挥文化优势 发展农文旅产业 

  器村人口有785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口占61%。面对留守人口减少、人口结构老龄化的情况,如何在乡村振兴中“突围”,村干部们找到了“破题”方法。器村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和280多年的畲族移民史,得益于乡村风貌管控打好的基础,将畲族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相融合,发展文旅经济成为器村的“正确打开方式”。

  近年来,器村把节点打造为景点,建设芦苇荡露营区、风雨连廊、金溪女将雕像、游船咖啡屋为一体的露营亲水公园以及畲族文化展示馆、小溪组网红打卡点等,串联拱下郊野垂钓基地,提供垂钓、烧烤、戏水、研学等乡村旅游产业。

  同时,盘活闲置农房,改造为畲族文化展示馆、山哈十八碗美食坊、畲族民宿、畲族民宿饰品手工体验作坊。借助建宁县“5·20新文旅”系列活动项目,开展“踏旅寻味 魅力畲乡”活动,进一步提升器村知名度,助推美丽村庄、少数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效衔接,让农文旅经济逐渐“变现”。

  村民吴传滨说道,“现在村子变得越来越热闹了,游客也越来越多,游客来往的时候也会在我这里购买一些土特产,我们土特产的销量都变得更好了。”

  拓宽收入渠道 带领村民增收

  器村有耕地面积1220亩,林地面积22300亩,主要以烟叶、制种及莲子等产业为主。近年来,器村不断拓宽村民村财收入,其中村财自有经营性收入来源主要有烟税、小溪口电站分红、生态公益林补助、集体土地及山场出租、国有林场分红等。

  收入来源多元化。村支书李龙仔介绍到,旅游项目交给专业公司经营收取租金,通过畲族文化项目、金沙湾亲子公园、国有林场与器村联营山场、毛竹山出租、禾丰种业农业示范投资、店面租金等项目增收,按一定的比例分红给村民,2024年预计实现自有经营性收入22.3万元。

  “垂钓基地一般周末节假日和晚上人比较多,我主要负责给游客送烤架、食物酒水什么的。”胡桂凤笑着说,如今她的两个孩子已工作,还当上了奶奶,家里就剩她和丈夫。“上半年种烟,下半年制种,还种一些莲子,平时在山哈十八碗美食坊和垂钓基地兼职,在家没闲着,都有事做,时间也比较自由”。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这里不仅风景如画,更是一片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热土,在致富的道路上,器村与自然和谐共生。谈起未来发展,李龙仔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强调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未来,器村将发挥生态优势,探索发展竹票经济,同时,持续发力农文旅经济,完善畲族特色民宿出租,不断促进村财、村民双增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