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挂职干部添动能 果菌套作绽新花

日期:2025-02-21 11:25 来源:建宁县政府网
| | | |

  2月19日,建宁县在绿源果业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召开果菌套作及果园春季管理现场会,全县各乡(镇)农技站、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种植大户共60余人参加培训。

  走进种植基地,举目远眺,只见果树下,雪莲菇破土而出,长势喜人,犹如一朵朵盛开的雪莲花。

  现场,福建省农科院专家采取理论讲解与现场演示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别向大家就“果菌套作”栽培模式、管理方法以及果园春季管理等要点进行了全方位的细致讲解。同时针对果农在生产实践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为果农果企答疑解惑。

  建宁县地处闽赣边界、武夷山麓中段,福建“母亲河”闽江发源于此,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落叶果树的环境和气候条件。

  一份土地两份收入。2024年8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选派郑轶到建宁县开展对口帮扶挂职,担任建宁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到建宁后,他深入调研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状况,为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牵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建宁县农业农村局专家团队,在绿源果业果树下试种雪莲菇,探索“果菌套作”栽培模式。

  据了解,雪莲菇形如伞盖,通体洁白,且采摘期较短,见效益较快,种植方式较简单,种出的菇肉质鲜美、口感清脆,营养价值高,很受市场欢迎,适合农民广泛种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高级农艺师林戎斌说:“在种植过程中,果树为雪莲菇提供氧气和遮阴,促进雪莲菇出菇;雪莲菇则为果树提供有机质和微生物,改良土壤,可促进当地果树生长和品质提升。”

  此外,实施“果菌套作”栽培模式,还可破解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建设大棚、占用农地“重复建设”“卡脖子”等问题,为建宁县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我是从去年十二月份开始试种雪莲菇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相关科研人员和县农业农村局专家给予了技术方面的支持,这里大棚的温度非常适合种植,现在看来雪莲菇长势良好。”绿源果业负责人付兴安说道。

  绿源果业有限公司试种了2000袋雪莲菇菌棒,按照生长周期来计算,15-20天就可以出菇,今年预计可生长3—4茬。每亩果棚可套种雪莲菇100平方米,经测产,头茬每平方米可采雪莲菇6.7公斤。

  “今年我们试种雪莲菇非常成功,每个菌袋出菇特别好。利用9月份至第二年3月份的果树休整期种植雪莲菇,不影响果树管理,还可以有效改良土壤,增加我们的收入。”付兴安笑着说。

  在种植基地日常管理中,绿源果业有限公司会聘请周边村民帮忙,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收入,也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王阿姨是溪口镇高圳村村民,最近是农闲时节,她便来这里帮忙采收雪莲菇。“每年家里水稻制种结束后,我都会来这边打点零工,已经有十多年了,形式比较灵活,还能方便照顾家里。”

  近年来,建宁县以培育特色产业为抓手,在特色食用菌上做文章,以规模化发展做强菌菇产业,辐射带动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全县共有20余家食用菌农业经营主体。

  郑轶说:“通过试种积累了经验,后期我们将借助当地资源优势,发动农民合作社和群众开展林下雪莲菇仿生栽培,探索一条适合的‘果菌套作——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模式,实现生态效益与农民增收双结合,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群众获得稳定收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