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预防织纹螺中毒的风险提示

日期:2021-05-11 08:50 来源:建宁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 | |

  福建沿海常见的织纹螺有9种,其中多数已报道有毒。每年4-9月是织纹螺旺汛期,同时也是织纹螺毒性最强的时候,极易引发食物中毒。近年来,各地误食织纹螺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为此,国家明令禁止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目前,福建织纹螺尚未有人工养殖,流入市场的织纹螺都是从天然海区采捕。为了避免中毒事件发生,建宁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特做如下风险提示。

  一、外形特征

  织纹螺俗称海蛳螺、麦螺或白螺,有些地方还称作割香螺、小黄螺、甲锥螺,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其外形特征为尾部较尖,螺体细长,约指甲盖大小,壳面常具有1-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肉体为淡黄色,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附近和泥沙底。

  二、毒素来源

  织纹螺本身是无毒的,其毒性是在生长环境中获得的,主要有两种:一是由于近年来赤潮频发,其中大量繁殖的藻类能产生毒素,织纹螺摄食有毒藻类、富集和蓄积藻类毒素而被毒化,在其生长过程中富集了一些神经麻醉毒素,主要是“麻痹性贝类毒素”,其中的“石房蛤毒素”是已知毒性最强的海洋生物毒素之一,一颗织纹螺中的“石房蛤毒素”就很可能致人死亡;二是大家都不陌生的“河鲀毒素”,是自然界中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神经毒素之一,该毒素对热稳定,煮沸、盐腌、日晒等均不能将其破坏。

  三、不易辨别

  目前,市面上的织纹螺都是天然海区捕捞,除非挨个鉴定,否则很难辨别是否有毒。常年毒性大的织纹螺:光织纹螺、正织纹螺和节织纹螺;季节性有毒的织纹螺:方格织纹螺、西格织纹螺、半褶织纹螺、红带织纹螺、疣织纹螺、花织纹螺、素面织纹螺和橡子织纹螺等。

  四、中毒症状

  误食织纹螺中毒的患者,早期表现为口唇、舌、指尖发麻,眼睑下垂。不久即可出现消化道症状,主要有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渴、便血,进而出现口唇、舌尖及肢端麻木、四肢无力或肌肉麻痹、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重症者出现瘫痪、言语不清、声嘶、紫绀、呼吸困难、神志不清、休克,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五、勿捕勿购勿食

  为了避免中毒事件发生,建议广大市民朋友不要前往海边采捕或购买食用不懂识别的螺类产品。不小心误食织纹螺后,如发生口唇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症状,须立即到医院就诊。虽然并非所有种类的织纹螺都含有剧毒,但是食用织纹螺风险仍然很高,中毒后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死亡率极高。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