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县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042号提案的答复
邓福根、宁绍荣、丁百花、余韦融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县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加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建议,十分契合我县目前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县持续发力,坚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不断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完善文化旅游服务设施,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推动红色文旅资源与多种产业深度融合,增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建宁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成效初显。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挖掘保护能力,让红色文化彰显时代魅力
一是落实保护制度措施。目前我县已完成文物保护单位及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的记录档案建设工作,完成了全县在册登记文物225处(233点)信息网上补充录入工作。同时,依据我县目前文物(不可移动、可移动)分布和存放地点,以及文物管理使用性质,制定《建宁县文物管理目标责任书》,与有关责任部门签订了责任书,进一步压实管理责任,规范保护方法;针对省、市部门补助的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及时划拨给各乡(镇)作为文物保护经费,加强基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
二是强化文物保护利用。持续加强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和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我县2022年争取到文物保护专项资金455万元,分别用于水尾革命旧址群——红军被服厂旧址、水尾革命旧址群安防工程、建宁县苏维埃政府等7个文物点的保护修缮工作,目前有关修缮工程均已完成;申请国家2022年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中央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基础建设项目;2023年至今已争取到130万元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分别用于都上红军医院旧址、渠村中心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黎南县委苏维埃旧址等6个文物点的保护修缮,有效推动我县红色革命旧址遗址的修缮保护。实施东山大捷塔、绥安千年古街等精品红色项目。目前,东山大捷塔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正在进行室内外装修;绥安千年古街项目初心阁已完成第一层、第二层主体结构浇筑,畅音广场正在进行场地平整。
三是打造专业人才队伍。通过向社会和县职业学校招募讲解爱好者和旅游专业学生组建讲解志愿者队伍,进一步充实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等红色景区的讲解队伍;在县第三实验小学开展争当小小讲解员活动,培育优秀的“小导游”;举办导游、讲解员培训班等培训活动,进一步提升导游、讲解员讲解技巧和服务水平;在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等红色景区安装语音导览系统,实现自助导览与语音讲解,解决红色景区讲解员缺乏问题。
四是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一是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第二次反“围剿”建宁大捷90周年为契机,成功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苏区建宁红色马拉松赛暨第五届花海跑、“童心向党”少儿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纪念第二次反“围剿”建宁大捷90周年文艺演出、中央苏区(三明·建宁)论坛暨三明市红色旅游季启动仪式、纪念“建宁大捷”重走红军路等活动,在本地媒体平台和人民网、新华社、中国新闻网、福建新闻频道、海博TV、新福建等媒体平台跟踪报道。同时,活动信息在学习强国等平台发布,营造了浓厚的红色文化宣传氛围。二是推出《党史百年•红色建宁 | 红色文物映初心》专栏,从红色文物中探寻初心故事;开设“濉溪悦读”专栏,主播诵读建宁反“围剿”等红色故事,提升了反“围剿”品牌知晓率。三是在动车北站通道、候车厅、出站厅等位置制作广告牌共16面,涉及“5·20新文旅”系列项目、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多方面内容,同时还在金铙山、闽江源高速服务区布置植入了150余个红色文化旅游宣传牌。
二、推进“红色+”融合发展,让红色历史更加可感可知
一是打造“红色+绿色”旅游产品。立足建宁红色、绿色资源优势,保护开发东山大捷塔等红色资源,实施“绥安千年”特色街区建设。编排红色、生态、“红色+绿色”、反“围剿”等主题精品线路,举办“花海跑”“为荷而来”等系列活动,推出“红色旅游+农耕劳作”等新业态,倾心打造体验游、观光游、亲子游、采摘游“一站式”服务,将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巧妙融合,使得建宁的红色旅游愈发鲜活。
二是打造“红色+乡村”旅游产品。引导客坊乡水尾村按照“特色化、差异化”的原则整合旅游资源,推出“瞻仰一次红色旧址、重走一次红军路、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听一场红军课、看一场红军剧、唱一首红军歌、读一本红军书、出一次红军操、吃一顿红军饭、宿一次红军营”的“十个一”体验项目;同时,引进旅游文化经营团队,形成村企共建,公司化经营,村民享受分红的红色文化开发利用模式,有效带动乡村经济发展。2021年,水尾红军小镇获评国家AAAA旅游景区,成为了热门的研学目的地。全力打造黄埠乡“建宁桂阳红军村”,积极争创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做好毛泽东同志驻扎旧址等遗址保护,建设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公厕等,实施入村口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主街立面改造工程,延伸发展民宿、农家乐、农特产品销售等乡村旅游业态,以红色文旅提升带动乡村党旗更红、乡村环境更优、农民增收更稳。
三是打造“红色+研学”旅游产品。完成少共国际师主题展陈、雪山岽-武镇岭阻击战研学基地一期等红色研学项目建设,其中,雪山岽-武镇岭阻击战研学基地目前可同时容纳学生1000余人开展国防教育、素质拓展等研学活动。成功推动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少共国际师主题展陈)获评福建省、三明市红领巾校外体验示范基地,黄坊乡少共国际师红色研学基地获评第三批三明市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黄坊乡红色文化遗址获评中国青年运动史教育精品线路。目前我县已建成福建省省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省级中小学生研学营地1个(建宁县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国家级教育基地3个,市级研学旅行示范基地6个,“红色三明”精品研学点2个;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10个研学课程体系;制定了“1+N”研学实践活动模式。2022年,我县研学活动参与7220人,其中县域内5152人,外县2068人,县域外同比增长26%。“研学热”正在建宁蓬勃兴起,并逐渐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三、用好红色资源,让苏区精神绽放新时代光芒
近年来,我县结合老区苏区红色教育基地资源,利用好建宁独特的红色资源,成立建宁苏区精神现场教学点,积极开展红色教育培训。按照“九个有”要求建设包括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旧址、毛泽东朱德旧居)、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周恩来旧居)、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红一方面军无线电台旧址、西门莲塘、九人铜像、水尾红军村(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红军医院、红军银行、红军兵工厂)、红军古道(武镇岭战役、雪山岽战役旧址)等红色(党史)现场教学点8个。2021年以来,与中粮集团、省委政法委、省委党校、省农科院等部门签署合作协议并挂牌教学基地12个,承接中粮集团(福建)区域协同平台、全省政法系统“三同步”培训班、省委党校第82期县处级公务员任职培训班、省委党校第4期青年干部理想信念宗旨教育专题进修班、福州市纪检监察干部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等87期,3700余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会积极采纳您的工作建议,结合我县实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与突破:
1.实现多元化宣传, 打响建宁红色文化名片。积极加大对红色旅游的微信、旅游网站等新媒体营销力度,借助省、市文旅官方网站、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网站、省、市、县文旅官方微信平台,推送建宁红色旅游攻略和活动方案,做活红色文化网络营销。开展红色文旅活动策划,依托“五·四”、“七·一”、“八·一”、国庆等节日,举办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活动,举办革命传统教育夏令营,吸引各界人士参与,扩大建宁红色旅游知名度。同时,制作户外广告、宣传折页、教育宣传片等,广泛开展宣传,多渠道全方位打响建宁红色品牌。
2.加强文化交流,打造红色活动交流平台。积极争取举办或承办全国性、区域性红色文化理论研讨会,邀请革命先烈后代、党史权威专家就“建宁在中央苏区的地位和作用”等展开深入研讨,准确定位建宁在中央苏区时期的重要地位,总结提炼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建宁苏区老区精神。让建宁成为红色文化交流研讨、高端论坛的重要举办地之一,使之常态化、固定化,成为像“为荷而来”一样的又一张建宁名片。
3.打造红色精品,推动红色产业发展升级。突出唱响“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红军无线电发祥地、红军山炮连诞生地、长征前夕建宁阻击战”等革命文化品牌,解决研培团队“因什么来”的问题。统筹推进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工作,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用好2500万元红色革命旧址遗址保护修缮债券资金,对一次至五次反“围剿”遗址遗迹进行保护修缮。大力推进雪山岽-武镇岭研学基地、东山大捷塔、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提升等红色精品项目建设,推动黄埠桂阳红军村3A景区创建,做到串点连线成片,逐步将建宁打造成具有强大市场吸引力的红色研培目的地。
4.完善基础配套,提升研培团队接待品质。依托“5·20新文旅”系列项目建设部署,利用我县的地理、生态优势,打造一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和乡村特色的民宿。通过颁发民宿发展实施方案、民宿管理办法,授予“绿都民宿”称号,开展技能培训,规范客房用品等多种措施,不断提升接待水平;持续推动“全莲宴”美食提档升级,深化研培与美食融合发展;鼓励各研学基地打造特色研学课程,提升研学场所,强化队伍培训,持续为研培产业的发展增添活力。
5.抢抓历史机遇,深化沪明对口合作交流。鼓励两地红色文化机构和团体开展交流对接,促进两地红色文化交流,共同举办红色文化主题日、革命历史纪念日等专题活动。构建两地校外教育交流合作平台,联合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主题党日等活动,切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围绕两地红色资源推进双方党校交流共建,建立长期、全面、务实的合作关系。推动两地党员干部相互开展培训交流,在党性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干部培训等方面实现共办,在现场教学点、教学资源等方面实现共享,打造思政教育特色品牌。
6.突出资源特色,推动研学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建好特色研学基地。在“三之·五子”生态文化园打造沪明合作研学旅游大本营,同时以《福建省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标准》为依据,打造一批精品研学实践基地。二是开发特色研学课程。充分发挥我县红色、绿色资源优势,在完成《建宁苏区史及启示》《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等成熟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持续加大本土资源课程的开发编写。优化设计红色研学线路,将红色教育(研学实践)纳入全县中小幼课程设计。三是加强红色培训合作。加强与各级党校和省、市校(院)的“山海合作”。积极向省直各单位申请设立红色教育和培训基地。主动对接江西于都、瑞金、广昌、南丰等地党校合作,使红色文化教育产业向周边省、市延伸,构建闽赣“一体化”红色主题教学新格局。四是培育优良师资队伍。培育好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逐步打造一支人员数量稳定,与接待学生数量相适应的专业教师、教官、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队伍。五是建立健全评价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研学基地的评价机制,对市级及以上研学基地评价按上级相关文件标准执行,县级研学基地评价采取学校+基地+学生+学生家长量化的评分方式进行,对综合评价位列第一的研学基地给予一定的奖励。
再次感谢您对我县文旅事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期待您更多更好的建议。
建宁县文体和旅游局
2023年4月23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