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探索“三位一体”医防融合新机制
近年来,三明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医改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持续巩固“三医联动”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疾控体系医防“两张皮”、健康管理缺位、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积极性难以有效调动、公共卫生机构投入保障不足等问题,积极推进改革,将健康服务重心由后端的医疗向前端的预防转移,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逐步建立起“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健康管理”三位一体的医防协同融合服务新模式。
实施“三项改革”,夯实医防协同融合新基础
推动医疗与疾控机构协同、业务融合,把工作重心从疾病治疗转向健康管理和服务。
一是拓展总医院管理模式。在2017年组建总医院(紧密型医共体)基础上,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拓展总医院内涵,构建健康管护新体系,明确健康管护主体是总医院、管护对象是县域所有参保对象、管护责任是医疗和健康促进、管护经济利益是医保基金打包支付,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预防关口前移。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组建总医院(紧密型医共体),县域内建立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三级一体化卫生健康服务网络。
二是探索疾控机构综合改革。2022年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县疾病预防控制局。明确市疾控中心功能定位,突出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职能,实施“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管理”,打破岗位职称结构、职责分工、服务收费、医防业务、绩效薪酬分配界限,允许疾控机构在完成法定职责的前提下开展6大类233项社会化公共卫生技术服务,充分调动疾控队伍参与医改的积极性。
三是推进医防数据信息共享。突出慢病数据分析,利用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信息整合平台收集数据,实施每月分析、评价、运用,为开展慢病管理、疾病早期预警与干预提供数据支撑。突出传染病预测预警,开展疫情分析研判,加强传染病及可疑病例监测;规范哨点医疗机构人员培训和管理,提升传染病预警报告能力。突出数据共享应用,以县为单位,开展营养和慢性病危险因素健康干预与疾病管理队列研究;加强信息分析,确定主要健康问题,为制定慢性病防治政策与策略提供循证依据。
建立“六项机制”,构建医防协同融合新路径
2020年着手探索医防协同融合新路径,推进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协同融合发展。
一是建立人员队伍协同融合机制。成立“医防融合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总医院,由卫健部门分管领导担任医防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总医院书记、院长,各类公共卫生机构主要领导担任成员,负责重大医防融合事项的协调工作。
二是建立服务项目协同融合机制。一体制定医防协同融合项目清单并签订服务协议,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传染病防治、免疫规划、妇幼保健和性病、艾滋病、麻风病、慢性病管理以及健康教育、疾病相关监测等多层次、多维度的疾病防治服务。
三是建立医防资源协同融合机制。推动总医院与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保健等资源融合发展,落实公共卫生与医疗资源一体化管理,推进实验室共享和检查检测结果互认。
四是建立医防工作协同融合机制。推动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业务融合的工作机制,一体推进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的“防、治、管”。明确医防融合专项工作经费按参保人员每人每年不少于1元提取作为市级统筹资金,主要用于统筹全市性医防融合重点项目。
五是建立医防培训协同融合机制。一体制定、统筹安排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专业培训规划,提高医防协同人员的知识素养和临床诊疗水平。
六是建立医防考核协同融合机制。一体制定医防协同融合专项考核方案,考核结果与公共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医院工资总量核定挂钩。
推行“四全健康”,提供医防协同融合新服务
以县域范围内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防治为重点,构建“预防、医疗、慢性病管理、康复”一体化协同服务模式。
一是健康筛查全覆盖。组建健康管理团队,采取“1+N”模式,选择1个社区试点开展网格化健康摸排,逐步推广至辖区全人群。
二是健康干预全过程。对常见慢性病、尘肺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和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易感人群实施干预指导,推行医疗处方、运动处方、饮食处方、心理处方和疫苗处方“一病五方”制度。
三是健康管控全人群。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的疾病谱分析,以推进慢性病“一体化”管理为抓手,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落实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降低人群发病风险。
四是健康教育全天候。健全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健康科普网络直播平台,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