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3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报告
中共三明市委、三明市人民政府:
2023年,我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笃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市县联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为目标,真抓实干,统筹谋划各项工作,认真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为建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3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
(一)法治政府建设跃上新台阶
1.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更加坚强有力。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高度重视法治建宁建设,带头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多次就法治建设工作作出指示批示,提出具体要求,高位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目标任务落地落实。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会议,分别审议《建宁县法治人才培养(2023-2025年)》《建宁县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线上述职网络评议活动实施方案(试行)》等依法治县配套文件。县政府常务会议开展法治专题讲座:《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建宁县委常委会主题教育第一次读书班举办《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辅导讲座。出台《建宁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任务清单》,不断强化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意识。持续推动“述法”工作规范化、法治化,县乡两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全覆盖。
2.法治政府建设责任落实更加精准到位。以市、县联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为抓手,积极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工作,对照104项法治政府创建指标开展自查并收集2021年以来的佐证材料,针对存在问题补齐短板。县领导先后主持召开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联创工作推进会和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省级实地评估迎检工作部署会议,推动材料申报和实地评估工作深入开展。县乡两级政府、县政府部门均按要求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制度。年内完成《建宁县法治实践典型经验汇编(第一期)》《建宁县“种业枫桥”案例汇编》《建宁县“边界枫桥”案例汇编》,将法治政府建设的举措和成果普及群众,提升认可度和满意度。
3.法治督察作用发挥更加务实有效。建立法治督察与纪检监察监督协作配合机制,探索将法治建设工作情况纳入巡察。县委依法治县办联合政府办、编办,带队分赴乡镇和部门开展法治督察,重点督察三明市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联创工作开展情况、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一体化大融合行政执法平台运用等情况,指导推动各项法治建设重点工作落实到位。
(二)政府职能转变迈出新步伐
1.拓宽跨域通办空间。2023年,我县与莆田市秀屿区、涵江区,江西省广昌县、高新区开展跨域通办合作,畅通“购房提取公积金”等13项公积金事项的异地办理通道,累计实现45项高频事项“省内通办”、88项事项“跨省通办”。
2.推行智能审批服务。依托闽政通、“e三明”APP,实现2456项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24项事项“秒批秒办”。推进“免证办”,实现营业执照、身份证等100本高频电子证照线上线下“免提交”,全方位推动审批不见面、零跑动、智慧办。
3.创新便民机制。以“一门办理、一章审批、一网通办”的“三统一”模式,全面推进乡镇“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梳理第一批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办理事项清单57项和乡镇“全县通办”事项清单31项。设立全市首个村驻乡(镇)综合便民服务站,解决办事“来回跑”问题,相关做法在福建微信公众号和福建省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简报上刊发。
(三)法治制度供给实现新提高
1.保障重大行政决策工作有序推进。做好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编制工作,并在县政府网站上对外公开。县政府法律顾问全程列席政府常务会议10次,合法性审核常务会议题49个。全县党政机关实现法律顾问配备全覆盖,切实提升决策审查质量,为推进依法治县聚智汇力、赋能增效。
2.强化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力度。认真落实规范性文件“有备必审、有错必纠”规定,2023年,建宁县在规定时限内共向市政府和县人大常务会报备规范性文件36件,并在县政府网站上统一对外公布。
3.认真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清理1999年~2022年县政府规范性文件共计276件,形成146件继续执行的规范性文件目录,并在政府网站上对外公布。开展涉及民营经济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共废止5件涉及民营经济规范性文件,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正本清源”。
(四)行政执法水平实现新提升
1.强化执法全过程监督,提升行政执法质量。2023年共为146人发放最新版福建省行政执法资格证,持续推进“亮证执法”。组织开展9场(次)行政执法业务轮训,共260余人(次)参与集培训。抽取13个行政执法部门共计64卷行政处罚案卷进行集中评查,评选3个优秀卷宗,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
2.严把行政复议关口,提升执法监督效能。2023年,建宁县共受理行政复议案件23件,已办结19件,行政复议合法率100%,其中调解结案1件,终止行政复议申请6件,对行政机关不当行政行为纠错4件,切实发挥行政复议定分止争作用。行政诉讼一审审结案件5件,一审行政诉讼败诉率0%,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
3.聚焦执法平台运用,数据赋能推动高效执法。成立建宁县一体化大融合行政执法平台工作专班,开展两期一体化大融合行政执法平台应用专场培训会。召开省一体化大融合行政执法平台设备配备保障落地落实推进会,组织县乡两级行政执法单位做好平台试行准备。平台运行以来,我县9个乡镇运用“闽执法平台”开展行政检查67起,行政处罚4起。
4.凝聚联合执法合力,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将41个行政执法事项综合为7个场景,县市场监管局、文旅局、农业农村局等14个部门联合开展“综合查一次”专项行动。出动执法人员419人(次),共检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69家,累计减少检查次数145次,发现违法行为68起,确保执法不扰企、服务不减分、监管不缺位。
(五)法治保障治理开创新局面
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力量,破除地域、行业、部门等“边界”,建立“四中心一平台”机制,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构建“无界枫桥”基层治理现代化格局。
1.建立闽赣边界平安建设联动中心。破除地域“边界”,推行“五联”工作机制,畅通沟通协作渠道,优化服务群众水平,切实提高涉边界矛盾纠纷、违法犯罪问题解决质效。共排查调解各类边界纠纷35起。2023年10月,闽赣边界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荣获司法部“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表彰。建宁县里心镇(“三零”化解边界纠纷工作法)入选全省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先进典型。
2.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共治中心。破除部门“边界”,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建成全省首个“公共法律服务共治中心”,增强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诉前解纷工作法入选三明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切实提升诉源治理能力。2023年,共开展法律咨询、援助等服务387件次,成功调解纠纷593件,法院诉讼案件数量比降16.6%。
3.建立种业振兴法治护航服务中心。破除行业“边界”,在法院种业巡回审判专庭和司法公共法律服务试点先行的基础上,联合入驻检察院、公安局等政法单位,整合力量,全方位服务保障,有效防范和化解种业发展过程中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各类涉种矛盾纠纷。种业纠纷“三端共治”工作法入选三明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共办结涉种业案件41件,诉前化解纠纷4件。
4.建立幸福启航社会治理服务中心。破除治理模式“边界”,落实“六化联动”工作机制,消除“五失”人员和留守儿童等重点人员潜在社会风险,维护婚姻家庭和睦和谐,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一张“迟到”14年的证明——任务中心模式下社工介入未成年人“落户难”的个案工作案例》获评全省2020-2022年社会工作优秀案例二等奖。
(六)重大突发事件依法预防取得新成效
1.示范引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着力推进预案内容准确化、队伍力量全面化、应急演练实战化、宣传手段多元化,共修编各类预案200余个,在全省实现示范引领。2023年5月15日,我县被确认为省级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试点单位之一(全省仅两家),5月16日,建宁县“五个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获市安委办推广。11月1日,在全省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会议上介绍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成果,交流探讨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编制、修订、管理、演练等工作的经验做法。
2.有效破解企业主体责任落实难题。常态化推进“三看三比”安全生产现场会活动,有力推动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2023年2月13日,“三看三比”安全生产现场会制度受到省政府秘书长伍斌批示肯定,工作经验在全省摘要刊发,2023年,已陆续开展了建筑施工、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防汛、森林防火等行业领域“三看三比”安全生产现场会。
3.开创企业安全服务指导新局面。创新性开展“企业安全服务日”活动,每月6日,各单位带领专家深入企业上门服务,为企业“把脉问诊”,将管理与服务相结合,提升安全管理水平。2023年5月26日,“企业安全服务日”工作受到省应急厅厅长丘毅批示肯定。目前,已组织开展12期“企业安全服务日”活动,共开展指导服务160余次,指导服务各领域企业550余家次,协调解决企业难题89条,排查一般隐患413条,消除重大安全隐患35条。
(七)普法与依法治理获得新进展
1.深入开展“八五”普法。组织召开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例会暨“八五”普法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推进会。建立“谁执法谁普法”“线上述职网络评议”机制,初步完成公众号述法测评改版和首批评议单位抽样。
2.突出普法重点内容。以争创“全国守法普法示范县”为载体,联动多部门协力打造“生态蒲公英”“边界蒲公英”“种业蒲公英”品牌。开展“民法典宣传月”“国家安全日”“宪法宣传周”等各类法治宣传活动120余场次,受众群体涵盖妇女儿童、村(社区)、机关企业各个领域。发放宣传资料0.8万余份,现场解答咨询700余人次。
3.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协调乡(镇)、村力量,推动上黎村、半元村争创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枫元村、楚尾村、水尾村、武调村争创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以黄坊乡为试点,创新开展种业“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黄坊乡人民政府、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 金融助力”新模式;联合县委宣传部等部门,持续开展“法在身边·E起创作”网络普法作品征集活动,推动苏区法治文艺创作。
二、存在问题
2023年我县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由于法治政府创建指标涵盖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内容广泛,创建评估检查方式多样,而且检查标准非常严格,导致市县联创工作责任重、压力大;普法针对性不强;法治建设服务保障发展大局力度有待提高。
三、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重点
2024年,我县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联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以三明市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为抓手,持续深耕法治品牌。推动法惠营商、法润民心、法治江源、法护种业、法和边界取得新成效,全面推动法治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按照上级部署,有序推进中央依法治国办来明开展法治政府建设实地核查各项迎检工作。推动编辑出版《习近平法治思想建宁实践》。
(二)持续强化数据赋能行政执法。严格按照“真试真用真案件”要求,强化对福建省一体化大融合行政执法平台运用,通过“闽执法”平台办理行政检查、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三类行政执法案件,以信息化促进行政执法规范化。
(三)健全完善“大普法”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监督、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参与的“大普法”工作机制,“线上述职、网上评议”推动普法责任制落实。引导推动全国、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以“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培植基层治理典型为抓手,推动生态普法实践教育基地项目、红色研学+法治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建设。持续培育“法律明白”“法治带头人”,推进“金种子普法工作室”“金根调解室”等一批具有乡土特色的普法工作室、金牌调解室创建。
(四)坚持服务保障中心大局。把围绕中心、服务发展的理念贯穿到法治政府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措施、规范涉企执法司法,全力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可持续发展,加强和改进在自然资源、林业、生态等各领域的执法司法工作。
中共建宁县委 建宁县人民政府
2024年1月23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