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报告
建宁县地处闽赣边界、武夷山麓中段,地质结构形成于26亿年前、是八闽大地的起源地,海拔1858米的金铙山是福建境内最高峰,福建“母亲河”闽江发源于此,素有“闽地之母、闽山之巅、闽水之源”之称。全县辖4镇5乡、92个建制村、7个社区,县域面积1718平方公里,总人口16万人。建宁是中央苏区、红色土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0大开国元帅中有8位、10位开国大将中有5位在这里战斗生活过。建宁是灵秀之城,生态胜地。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8%,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标准,被评为国家级生态县,连续四届入闱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建宁是花果之乡、美富大地。年种植莲子5万亩、种子14万亩、“两桃一梨”(黄桃、猕猴桃、玉梨)14万亩,已形成莲子、种子、梨子、桃子、无患子等“五子”特色产业体系,特别是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10%左右,形成“北张掖、南建宁”种业格局。建宁是千年古郡、人文福地。历史上有唐末工部尚书陈岩、晚清爱国诗人张际亮等名人辈出,是台湾首尊肉身菩萨慈航法师的故里,现有“历史文化名村”上坪古村等数十处古迹,傩舞、宜黄戏等民俗保存完好。建宁是边贸重镇、后发之地。随着“三高三铁”路网即将形成,建宁已逐步成为闽赣边界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福建挺进中西部的“桥头堡”。
作为闽江发源地和全省重要生态屏障,建宁县委、县政府在全面实践生态文明新征程中,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机遇,坚定生态文明理念,围绕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立足自身良好生态环境的先天优势和后发优势,科学审视自身发展路径、发展理念和发展追求,把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激活县域生态竞争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总抓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扬生态之长,做山水文章,创优生态环境、创特生态产业、创造生态财富,把“两山”理论和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好、实践好,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
一、主要成效
2002年,建宁县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成为福建省最早、三明市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县;2013年2月被福建省环境保护厅授予“省级生态县(市、区)”称号;2016年10月通过国家级生态县验收。在此基础上,建宁县委、县政府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全面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建宁样板实施方案》、《建宁县打赢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的实施方案》等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文件,编制完成《建宁县生态县建设规划》。自创建以来,全县人民上下凝聚共识,合力创建,深入探索生态化发展模式,经过近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成效明显,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15年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8年度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86.37,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领先。自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以来,建宁县水、气、声环境始终保持优良,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在全省前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持续保持在99%以上,连续四届入闱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评中国森林体验基地、“中国森林氧吧”。
(一)生态环境持续向优。举全县之力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8%,县城和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建成,实现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全面清除视觉污染,农村卫生环境大为改观。全面深化“河湖长制”,加快推进综合治水试验县项目建设,省控交接断面地表水水质达国家Ⅱ类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9%以上,落实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5000亩,“绿盈乡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闽江源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有序推进,闽江源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顺利获批,高峰村入选国家森林乡村推荐名单。
(二)生态效益更加凸显。近年来,我县从实际出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绿色转型,着力寻找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的结合点与切入点,积极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支撑体系,成效彰显。
一是打造生态工业示范基地。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严把节能减排关,实施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引导和督促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和装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动新一代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全力打造百亿龙头企业,明一乳制品干、湿法生产线和上黎生态牧场竣工,滩角、竹薮生态牧场顺利推进。传统企业加快转型,福建铙山纸业集团有限公司加快破产重整,福建省兴辉食品有限公司与广州坚鼎公司顺利重组,福建省源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化妆品生产许可证成功获批。新兴动能有效集聚,甘家隘风电场、铖盛通用机械等项目建成投产,科诺欣LED芯片及照明灯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县落实企业研发投入1亿元、增长10%,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增335%。
二是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大力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加快推进闽江源生态旅游区5A提升工程。全力打造全域赏花地,入选“2019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均口镇获评省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高峰村入榜国家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唱响“风展红旗如画”品牌,打造了西门莲塘“九人铜像”、水尾红军村。连续举办花海跑、“为荷而来”等中国建莲文化旅游嘉年华系列活动,带动全年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分别增长34%、39%。
三是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立足建宁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发挥优势,按照规模、高效、生态的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精细、特色现代生态农业,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依托“互联网+农产品营销”“定制农业”等新型产业化组织方式,促进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影响力。建宁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顺利完成溪口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建宁现代种业产业园获准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举办了中国稻种基地发展大会,种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禾众网”正式启用,种业发展模式得到农业农村部肯定和推广。获评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宁通心白莲入选全国区域公用品牌名单,上榜全国首批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溪源明笋”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被评为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三)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全方位、多层面、宽领域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和社会宣传实践活动,生态文化、传统文化、特色文化、产业文化的繁荣与生态创建实现了融合发展,在文化传承的同时带动了生态文明的提升,生态主题实践活动蓬勃开展,生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全社会呈现出“生态兴、产业兴、文明兴、品牌兴”的良好发展态势。以美丽乡村创建、绿盈乡村创建为抓手,进一步夯实了生态县建设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成效明显,“环境优美、洁净和谐、生态文明”的生态文明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全县有35个村通过初级版“绿盈乡村”验收并获命名,向省市推荐5个村为高级版“绿盈乡村”创建。全县已有9个乡(镇)获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16个村获省级生态村命名,64个村获市级生态村命名;创建省级环境友好型学校1个,市级环境友好型学校5个,市级以上环境友好型社区86%。同时,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省级环境教育基地命名。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立足于山水生态环境和地方特色文化等优势,确立了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全面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建宁样板,畅通“两山”转化渠道,实现特色产业富民、优越生态惠民、生态文化兴城。
(一)注重高位部署,鲜明生态导向。领导重视。成立了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题会议多次听取创建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列入乡镇部门工作考核“一票否决”,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与领导干部政绩直接挂钩,为全面推进创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规划先行。始终坚持以规划为引领的工作思路,切实抓好规划的编制实施工作,先后组织编制了《建宁县生态县建设规划(2008-2025)》、《福建省建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19-2025)》等生态规划,基本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文明规划体系和建设内容,与我县主体功能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等相互衔接、协调推进,实现“多规合一”,保留绿色生态本底,预留更多生态空间。政策引领。县委、县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建宁县打赢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加快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建宁样板实施方案》等多部政策文件,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为我县的创建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自然审计。常态化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重点围绕领导干部岗位职责要求,依法依规审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自然资源资产方面的政策落实、责任履行、开发利用保护、资金管理使用等情况,“损害生态终身追责,绿色发展政绩加分”正成为建宁干部审计的一种新常态。
(二)注重机制创新,实现生态长效。建立“三严四限六禁”机制。即“三严”(严控畜禽规模养殖、严控小水电开发、严控森林采伐指标)、“四限”(限制河道采砂、限制使用化肥、限制使用催长素、限制矿产开发)、“六禁”(禁用含磷日用品、禁用化学除草剂、禁油烟污水直排、禁焚烧秸秆、禁止黄标车上路、禁止薪柴交易),为创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建立禁柴改燃机制。2017年县政府研究出台了《建宁县禁柴改燃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6个乡(镇)11个行政村开展禁柴改燃试点工作。按农户人口数20元/人/月的标准发放,三年来,已累计发放禁柴改燃补助资金557.55万元,有效保护了我县森林资源安全。禁柴改燃的做法得到福建省林业厅的肯定,认为措施行之有效,建议各县市学习借鉴。建立商品林赎买机制。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和碳汇交易试点,将重点生态区位内禁止采伐的商品林通过赎买、置换等方式调整为生态公益林,将重点生态区位外零星分散的生态公益林调整为商品林,2019年完成赎买0.9万亩,促进生态公益林集中连片和林木蓄积量的稳步增长,提高森林覆盖率。建立网格实体环境监管机制。通过运用生态云平台,融合河长制信息平台,完善网格监管体系,实现环境监管网格化,河长及河道管理员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实现水污染防治工作可靠溯源,智慧监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建宁县人民政府制定并出台《建宁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规定(试行)》,在全县范围内初步构建责任明确、途径畅通、技术规范、保障有力、赔偿到位、修复有效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三)注重系统保护,保障生态安全。筑牢绿色生态屏障,保护闽江源头,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客观要求,对维护闽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坚持大气清新为重,打赢蓝天保卫战争
一是加强工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推进造纸、铁合金、竹木加工、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推进燃煤锅炉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在建成区已全面淘汰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的燃煤锅炉,并禁止新建每小时2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其他地区均禁止新建每小时1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完成绿田食品、兴辉食品2家企业的清洁能源锅炉改造更新,3个制砖企业中已有2家完成废气脱硫设施整改并投入使用。加快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有序推进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汽修喷涂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推广使用水性涂料,鼓励生产、销售和使用低毒、低挥发性有机溶剂。目前2家涉VOCs企业完成治理设施安装,2家机动车维修单位配套废气处理设施投入使用。加强对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设施的检查,全县20个加油站均已安装油气回收设施,并有效运行。
二是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建筑施工扬尘监管,积极推进绿色施工,落实施工工地围挡、喷淋、车轮冲洗等扬尘防治措施。城区14个建筑工地均已做到文明施工,城区的施工围挡墙体面积共达到了7534.4m2,施工现场均按照要求配备了一台移动式雾炮车。在建工程的喷雾(淋)装置共安装7520米,施工现场安装1台扬尘监控设施,监控施工现场渣土等车辆进出情况,对进出的车辆进行冲洗。大型煤堆、料堆严格落实治污措施,实现封闭储存或配套建设防风抑尘设施。完成城区所有工地“三明数字工地”系统中扬尘侦测、进出口监控。城区14个施工现场大门口均安装视频监控设施,监控施工现场渣土车辆进出及文明施工情况。此外,均安装PM2.5、PM10环境侦测设备,并将每天的实时数据上传至“三明数字工地”管理服务平台并保留60天的追溯期。制定了《渣土和散装运料车密闭运输整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和《渣土车和散装运料车密闭运输联合整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加大对建筑施工渣土运输车辆管理,严厉打击渣土车辆运输中“抛、滴、撒、漏”行为,全面实施渣土运输车辆密闭。目前县域内有渣土企业2家、渣土车17辆,其中17辆渣土车全部安装卫星定位系统,13辆渣土车完成新型密闭装置改装。严格执行道路冲洗保洁制度,推进道路清扫与冲洗一体化运营,大力推广扫路车,增加城市道路冲洗保洁频次,稳步提高机械化清扫率,降低道路积尘负荷。
三是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大力培育绿色环保产业,福建汇利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福建金鼎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电机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目前培育发展6家节能环保服务企业。优化能源结构,完成福建电投公司建宁甘家隘风电场首批6台机组顺利实现并网发电。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完成城市燃气管道建设项目投资1800万元,完成市政中压管道0.9公里,庭院管道完成1.4公里,挂表80户,豪庭小区、富贵世家完成管道建设,基本实现立管通气。推进电能替代,完成国网福建建宁供电公司在铙山和兴物流园停车场建设8台直流充电桩,目前已经投入使用。
2.坚持水质清净为本,打好碧水攻坚战
一是坚持从严控制工业污染排放。加强园区污水管网建设,确保园区污水集中到县污水处理厂处理并达标排放,规范处置污水处理厂污泥。完成制笋、莲子加工等食品行业整治,莲子加工企业废水经设施预处理后接入城镇污水管网由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14家笋制品厂已配套废水治理设施投入正常使用。完成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漏改造。持续封闭伊顺加油站、溪源鸿运加油站、里心上黎加油站等三个加油站经营场所,拆除加油机的加油枪,停止经营成品油工作。
二是加强流域生态保护。完成城区与各乡镇集镇所在地主河道及台田溪、黄坊溪、楚溪、圳头溪安全生态水系项目区内的河道岸线及生态保护蓝线划定工作。加强小流域水质监测,乡镇交界断面每月监测完成率100%。加快水电站厂坝间减脱水问题整改,落实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已完成11座电站最小生态下泄流量在线监控安装,已退出电站5座;完成了30座电站生态放水口改造。完成建宁县环境监管网格化体系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升改造建设任务。开发的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开始投入运行,为各级网格监督员配备了手机移动终端并安装环境监管APP软件,已完成26路工矿企业的高清实时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并联网接入网格化管理中心。建立了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县、乡、村三级“河长”组织体系,“智慧河长”指挥管理平台在重要流域节点新增了92路高清视频探头,将全境29条1000多公里大小河流均纳入平台监测管理,将大大加强了河道监测的覆盖面。同时在乡(镇)及县域交接断面安装10套河道水质在线监测设施,做到闽江源头水质情况“时时在心中”,确保水环境安全。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里沙溪、杨林溪小流域治理,并将2条小流域水质从IV类提升到III类。
三是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制定了《建宁县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小流域专项执法检查工作方案》,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开展饮用水源专项检查。完成了王坪栋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地理界标和警示标志设置、坑井水库水源保护区围网设置、7个乡镇级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地理界标和警示标志及取水口、汇水点防护栏的设置。2019年12月修订完善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我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均未发现工业、农业、生活等污染源,水质全部达到Ⅱ类及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建设完成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并与省、市监控平台联网运行。
四是推进生活污染治理。实施乡镇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PPP项目,引进福建海峡环保公司,对全县7个乡镇和40个人口相对集中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建设和运营。目前,建宁县污水处理PPP项目已完成里心、均口、黄坊、客坊及18个村庄污水处理厂站建设。持续实施城市市政污水管网改造,2016-2018年完成污水管网新建改造约13公里;2019年金钩山小区改造项目已完成1.2公里,河东污水管网改造已完成0.8公里。完成城区污水处理厂污泥提升改造项目和污水处理厂一期扩建工程项目,并均已投入运行,污水处理规模可达到2.5万吨/日,改造后污泥含水率由80%以下提升为60%以下,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2%。同时加强对城区污水主干网进行巡查,解决好旧管网渗漏、淤积、破损等问题,提高进水浓度;完成城市建成区内污水管网排查及建档工作。
3.坚持土壤质优为佳,打响净土防御战
一是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已完成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的筛查,共确定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1家,主要涉及生活垃圾处置单位;已完成辖区30个土壤采样点位及农产品协同采集点位的样品采集工作;组织开展辖区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风险源排查,开展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和整治工作,建立建宁县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全口径清单;已完成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在69个省级农产品产地环境长期定位监测点的基础上,完成蔬菜、水稻等30个农产品样品采集、送样、化验分析、上报工作。
二是强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结合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情况、重点监管企业周边土壤跟踪监测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结果,逐步建立了建宁县污染地块名录,合理确定土地用途。根据《福建省污染地块开发利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开展污染地块管理。建立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实行联动监管。制定出台《建宁县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是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防控。探索建立农药使用监测网点和农资监管信息平台,构建农资监测监管体系。加强农药市场监管,严厉查处销售使用国家禁用限用的高毒高残农药。加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因地制宜集成推广适合不同作物的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模式;选择“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加速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全面完成单位耕地面积农药年使用量增长控制在3%的任务。
4.坚持农村环境保护为要
一是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编制,在环境连片整治的基础上,实施建宁县乡镇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PPP项目,引入福建海峡环保公司牵头的项目公司对全县7个乡镇和40个人口集中的行政村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运营。目前已完成里心、均口、黄坊、客坊4个乡镇及18个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二是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完善了“村收集、乡中转、县处理”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推行“一清、二扫、三收、四治”垃圾常态化治理机制,所有乡镇均已建成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并至少配套1辆以上压缩式垃圾转运车,各乡镇均采取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引进专业机构治理环境卫生。在里心镇开展干湿垃圾分类,建设垃圾资源综合利用站,积极开展试点工作。
三是抓好三格化粪池新建改造。全面开展农村三格化粪池建设,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对于人口集中(≥400人)和位于生态敏感地区的村庄,采用化粪池配合无动力或微动力处理设施集中处理。对于人口较少的村庄和分散的农户污水处理采用标准三格(四格)化粪池就地分散处理,尾水排入田地、山地或自然排水沟消纳利用。2017年以来,全面完成农村三格化粪池新建改建8046户任务,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8%。
四是抓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控。全面禁止禁养区内新建或重建生猪规模养殖场(户),一经发现,一律依法强制拆除。在可养区内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相关部门审批后方可建设;未经审批的,一经发现,一律依法强制拆除。落实《福建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省推进实施方案》,支持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生猪年出栏总量控制在8万头以内,2019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7.32%,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备率达100%,确保畜禽规模养殖场做好废水达标排放,并对非规模化养殖场(户)开展清理整治。
五是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加快推进2018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涉及濉溪镇高峰村、均口镇芰坑村、客坊乡水尾村、黄埠乡罗源村、伊家乡兰溪村和陈家村,溪源乡大岭村等7个村),2019年度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待验收通过后正式投入使用,发挥减排效应。
六是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突出农房整治、农村公厕新建改造、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四项工作重点,2017-2019年建宁县共建设美丽乡村33个村庄,其中省级补助村庄23个,市县补助村庄10个。
5.坚持绿量当家
一是以生态“红线”守住发展“绿线”。全面加强67万亩生态公益林管护,科学划定并严守“林地和森林”红线。均口镇是闽江正源头的所在地,70%以上的林地被划入生态红线后,建宁县人民政府组织林业局相关技术人员积极探索,在二、三级生态公益林内发展林下经济,即在杉木、阔叶树等仿野生种植铁皮石斛,增加林农收入;并且以国家湿地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桃梨观赏园为载体,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产业,实现了年均接待森林旅游人数10万元以上,增收1500万元以上;同时吸收当地的林农,加入国家湿地公园,从事护林、保洁、管理等,进一步增加林农收入。让“绿色资产”真正变成百姓的“生态红利”,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加大造林绿化及生态景观改造力度。2017—2019年完成森林景观带建设200亩,绿化村庄建设80亩,珍贵树种造林2000亩,建设木本油料示范基地451亩,完成林分修复1800亩。通过抓好造林绿化和生态景观改造,全县森林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森林对污染防治能力不断增强,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同时,按时发放67万亩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林农护林积极性显著提高,森林生态得到了明显改善,森林蓄积量1153万立方米。至2019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8%,居全省前列,获评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县城、省级园林县城。
6.打好生态保护与修复攻坚战
一是坚决查处生态破坏行为。全县5个有效矿山4个通过市局GNSS移动端检查,1个已停产准备闭矿,全县废弃矿山调查已通过专家评审。全面落实动态巡查责任制,实行“天上看、地下查、网上管”的立体监管模式,利用日常巡查、移动执法监察等新的工作方式,进一步加强日常执法监察工作,从严从重查处破坏生态违法行为。2019年立案查处自然资源领域违法行为11件。其中查处侵占土地9件,查处违法用地面积38.03亩、收缴罚款31.65万元、没收建筑物15285平方米、决定拆除建筑物3809平方米;查处非法转让土地2件,收缴罚没款7.11万元。
二是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严格矿山监管,大力推进矿山植被恢复和“青山挂白”整治、复绿及景观修复工作。按照“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督促县域内矿山企业明确治理任务,保证治理资金和治理措施落实到位。以福建省富强石材有限公司的饰面用花岗岩矿山为试点,对生产环节全过程进行综合治理,废水全部循环回用;矿渣等废弃物得到综合利用,有效消除矿山的地质环境、灾害隐患。植被可恢复处100%复绿,有效增加林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修复地形地貌景观,增加了环境容量,促进生态良性循环,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治理模式。2018年11月18日,以福建省富强石材有限公司绿色矿山综合治理模式做为现场示范点,全国石材绿色矿山建设现场交流研讨会暨(石材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审查会议在建宁召开,荣获中国石材协会颁发的“全国石材行业绿色矿山建设示范单位”称号。同时入选“2018年福建省观光工厂”及第一批福建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培育名单。2020年1月,福建省富强石材有限公司的矿山又作为全国唯一1家饰面用花岗岩矿山,被国家自然资源部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福建省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厅等部门多次赴矿山调研指导工作,矿山的综合治理模式得到了各部门的肯定。全国众多石材企业纷纷到矿山学习借鉴治理经验,2017年以来,前来参观学习的人员达7500多人次。
三是加强水土流失治理。2017—2019年度建宁县完成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1个,省级重点乡镇水土流失治理项目8个,重点流域生态补偿金水土流失治理项目1个,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带动下,各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力量积极参与,2017年以来,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5km2,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治理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四)加强城乡统筹,提升人居环境。坚持城乡统筹。以“城乡全域推进”为目标,按项目化、工程化、清单化的工作要求,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抓实环境整治。新改建乡村公厕11座,建成40个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使用,实现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常态化。继续推进“四拆三改二清一整”,加快实施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突出示范带动。推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建设“1233”机制,加快里心镇省级乡村振兴特色乡镇、高峰村省级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等“一镇十村”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区主干路网、供水排水排污管网、燃气管道等公共配套设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逐步推进老城区立面改造,统一建筑立面、户外广告、店招等设置标准,打造建宁特色建筑风格。持续推进重要节点绿化、花化、彩化、亮化提升工程,加快建成城区至枫元绿道,实现建成区绿化率达45%以上。优化城市管理。持续推进城市管理“五难”治理, 新建停车泊位200个、城区公厕2座,加快福城市场等改造,提升城区市场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快衙前巷等老旧小区微改造,全面推行街巷长(街区长)制。加快城投物业管理公司运营,着力解决小区物业管理难问题。用好“e三明”“e建宁”平台,积极探索智慧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智能化水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制定乡村振兴“一十百千万”的工作目标,有力推进“一镇十村”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建设。加快实施“一革命五行动”,新改建乡村公厕12座,2017-2019年共完成三格化粪池建设8046户,建成村庄污水处理设施22个,完成23个村庄房前屋后整治,累计拆违24.8万平方米。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完成农村公路晋级改造82公里,解决3400余人安全饮水问题。
(五)强化宣传教育,践行绿色生活。以文化软实力提升激活生态竞争力,深入挖掘、弘扬、提升生态文化、产业文化、节庆文化、志愿者文化、农耕文化等,倡导“健康、快乐、休闲”的乡村低碳环保生产生活方式,引领休闲消费时尚。
一是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环境纪念日开展教育活动,让民众通过对环境纪念日主题的了解、学习,增强生态文化意识。发挥本地主流媒体优势,提高生态知识的时效性,扩大生态文化知识的影响性,利用党政机关简报,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经验和建议及时刊登,为唱响“清新花乡·福源建宁”的品牌形象,打造高峰香溪花谷、修竹荷苑、桃梨观赏园等赏花景点,做强赏花经济,推进全域赏花地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是大力弘扬红色传统文化。传承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锲而不舍、敢为人先”新时期苏区老区精神,加强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周恩来旧居、水尾村红色革命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打响“保护闽江源·关爱母亲河”和同心圆“3+1”等志愿服务品牌,组织环保志愿者深入闽江源景区、休闲步道等捡拾白色垃圾,纠正游客乱扔垃圾、损害树木、攀花折枝、踩踏绿地等不文明行为;组织环保志愿者们走上街头,深入单位、学校和社区等公共场所,通过发放传单,自行车骑行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保护母亲河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升人民文明素质,统筹推进生态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协调发展。
三是大力举办生态文化节庆活动。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挖掘、保护、培育以莲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和慈航文化等文化品牌,抓好均口龙头古戏台的恢复及宜黄戏、傩舞等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推动“明笋加工工艺”和宜黄戏、“中畲半年节”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推进“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文体+旅游”,打造全地域、全产业融合的旅游链条,把建宁县建成国家旅游示范区和全域旅游目的地。
四是打造森林休闲养生旅游品牌。通过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县森林康养产业的布局,确定了森林康养基地的风景园林营造风格,对森林康养基地的康养产品进行梳理,指引我县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整合大元、高峰区域内的森林康养项目,以莲海玉家项目和高峰森林人家为主体,建成闽江源森林养生特色小镇和香溪花谷森林康养基地,并申报我县首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和市级森林康养基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