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腺样体肥大,到底要不要手术?
门诊中,经常会遇到家长拿着鼻咽镜或鼻咽侧位片报告咨询医生:“我的孩子腺样体堵塞了后鼻孔90%,需要手术吗?”。腺样体堵塞了90%一定需要手术吗?难道腺样体堵塞才50%就不需要手术了吗?
面对这样的疑惑,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临床上并不能单纯根据腺样体的大小做出“腺样体肥大”的诊断,因此,腺样体的大小也并不是手术的判断标准。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切除腺样体的手术标准呢?下面,就由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耳鼻喉科专家为您详细解答吧~
【科普时间】
怎样才能诊断为“腺样体肥大”?
腺样体是位于鼻咽部顶后方的淋巴组织,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尤其是对抗呼吸道病原体方面。当腺样体过度增生,即腺样体肥大到一定的程度并出现了相应临床症状时,才能诊断为“腺样体肥大”。如果没有症状,即使腺样体组织堵塞后鼻孔也不能诊断为“腺样体肥大”,不需要任何干预。
腺样体肥大的相应症状有哪些?
腺样体肥大的症状包括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局部症状又包含耳部症状、鼻部症状、咽喉症状。
(1)耳部症状:
腺样体肥大堵塞咽鼓管咽口,可并发分泌性中耳炎,从而导致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2)鼻部症状:
闭塞性鼻音、反复鼻炎、鼻窦炎导致流涕、睡眠打鼾、口呼吸,睡眠不安、睡姿异常(如趴着睡,跪着睡)、严重者出现憋气、多梦、磨牙、尿床等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表现。
(3)咽、喉及下呼吸道症状:
腺样体肥大常有分泌物倒流至下呼吸道,引起刺激性咳嗽,反复气管炎。这个情况很容易被忽视,易被误诊为支气管炎。
(4)腺样体面容:
长期的口呼吸可出现上颌骨变长、上牙前突、嘴唇肥厚、缺乏表情等“腺样体面容”表现。
(5)全身症状:
因为长期的睡眠不佳和缺氧,可出身材矮小、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生长发育或者精神发育不良的情况。
如何判断是否需要手术切除腺样体?
很多家长可能认为,只要鼻咽镜或者鼻咽侧位片报告显示腺样体肥大,就应立即考虑手术。但其实,腺样体肥大的手术判断并不是单纯依靠腺样体的大小来决定的。医生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腺样体肥大的症状、病程、用药情况及是否出现并发症等。
症状:
如果上述的症状比较轻,可考虑先用药物治疗,并定期复查查看效果;若症状比较严重,特别是通过检查发现孩子有睡眠缺氧的情况,这时候就应更倾向于尽早手术。
病程:
观察孩子的病程也是判断的关键。如果孩子腺样体肥大的症状出现半年以上,甚至已经反复发作多年,药物治疗的效果往往不理想,这类情况建议尽早手术。如果孩子出现症状才1、2个月甚至几天,尤其是因为刚感冒、发烧才出现的症状,暂时不考虑手术,先进行药物治疗。
用药情况:
如果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症状仍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好转不久后又复发,这时候手术就显得非常必要。
并发症:
腺样体肥大可导致一些并发症,如腺样体面容、反复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等。如果孩子出现以上并发症,或者有腺样体面容的倾向,同样建议尽早手术。
【专家提醒】
腺样体肥大虽是“网红”疾病,但许多家长仍对它“一知半解”,若您的孩子检查发现腺样体肿大,请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专业评估,医生将会综合考虑症状、病程、用药情况和并发症等多方面因素,科学地为孩子提供治疗方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公网安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