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障碍怎么办?中西医治疗有良方
患者多多(化名),男,5岁11个月,主诉自龙年春节起,7个多月来,多多无明显诱因地出现间歇性不自主眨眼、眼睛转动、做怪相、耸肩、清嗓子、咳嗽等症状。家长称,这些症状在1小时内可发生10-15次左右,尤其在亲子关系紧张时症状会加重,入睡后则消失。近1个月来,患儿情绪波动较大,变得易急躁易怒。母亲提及寒假及暑假期间,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较多,而且在使用期间抽动频次增加。既往曾于外院进行“脑电图”检查及抽动障碍量表测评,被确诊为“儿童抽动障碍”,经口服西药及中药治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家长担心孩子病情进一步发展,便来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寻求诊治。
接诊医生进一步询问病史得知,患儿自发病来食欲欠佳,寒暑假期间户外活动少,睡眠尚可,饮水量较少,排便排尿正常。既往有过敏性鼻炎,其母亲亦有相同病史。查体发现患儿体型偏瘦,面色稍黄,扁桃体微肿,心肺检查无异常,精神状态正常。舌象显示舌尖红,舌中部及根部苔白厚,脉象细。在我院心理科进行“耶鲁抽动障碍量表”测评后,专科复评结果如下:

西医诊断为“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诊断为“慢惊风”,辨证分型为“脾虚肝亢,心肝火旺”。
因此,医生为患儿制定了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案如下:
1.中药处方:采用六君子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疗程7天。
2.中医耳穴压豆:选取神门、心、肝、脾,交感、内分泌,贴5天休2天,左右耳交替进行。
3.艾灸治疗:双侧足三里,中脘进行艾灸。
4.小儿推拿:补脾清肝清心,重点揉小天心,清天河水,300次/天。
5.揿针疗法:双侧攒竹,双侧足三里,贴5天休2天。
6.家庭带养指导:
(1)增进亲子关系,加强情绪管理与规则意识培养,避免提醒抽动症状,鼓励患儿自我控制抽动症状(坚持时间尽量长)。
(2)饮食方面:培养良好饮食习惯,避免含各类添加剂的食物及高热量高糖食品(如油炸、巧克力等)。多吃蔬菜水果、核桃坚果、牛奶莲子等。
7.经颅磁刺激治疗:选择双侧SMA区(辅助运动区),刺激强度90%-110%,脉冲总数1000-1500次,每天1次。


一周后次诊时
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已无转眼睛、耸肩动作,无清嗓子、咳嗽声音,偶见眨眼症状,但频次明显减少。食欲及情绪波动均有改善,给予查体:面色改善,舌尖微红,舌苔明显干净,薄白,脉象细。给予原方继续治疗,中药处方加减,加石菖蒲,薄荷,去天麻。
两周后再诊时
家长表示患儿已无抽动及发声症状,食欲、睡眠均有改善,愿意听从指令,脾气也温和许多。因此给予原方继续巩固治疗1星期,再回访。嘱咐坚持做好日常生活习惯及护理工作,避免再次复发。
【科普时间】
一、什么是认识抽动障碍?
儿童抽动障碍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神经精神障碍疾病,表现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肌肉的快速抽动,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此病的高发年龄段为5-10岁,且男孩的发病率高于女孩。大多数抽动障碍儿童共患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学习困难、情绪问题以及急躁易怒等临床症状。这些症状对儿童的身体、心理、学习、社交活动及日常行为等均具有一定影响。
二、西医如何认识抽动障碍?
西医学认为抽动障碍的发病机制可能是遗传、免疫、心理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病理生理学和临床症状之间的联系机制可能在于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去抑制,抑制-兴奋信号在这个环路中的失衡是产生抽动和相关症状的分子机制。抽动还与多种神经化学和神经递质异常有关,最常见的为多巴胺能、肾上腺素能等,如纹状体多巴胺的过度活跃或突触后多巴胺受体的过度敏感可导致抽动症状。抽动障碍具有较高的遗传性,遗传度高达0.77,其在本质上可能是高度多基因遗传的疾病。
三、中医如何认识抽动障碍?
中医学认为抽动障碍属于“肝风”“慢惊风”“抽搐”“瘛疭”“筋惕肉瞤”等范畴。中医认为,抽动障碍的主要病因包括先天禀赋不足、饮食所伤、感受外邪、疾病影响、情志失调,以及学习紧张、劳累疲倦、久看电视或久玩游戏机等。在治疗上,中医以“息风止动”为基本治疗原则。

四、儿童抽动障碍有哪些不良影响?
对于抽动症状明显的患儿,若未及时控制,可能对患儿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影响:
1.继发学习困难
患儿抽动和不自主发声会导致注意力分散,加之同学、老师的歧视或嘲笑,可能导致患儿不喜欢上学,甚至厌学、弃学。
2.引发个性发展问题
抽动障碍患儿若没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不但难以建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且很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部分患儿到了青少年时期即发展为品行障碍。
3.社会退缩和社交障碍
患儿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与同学、同伴交往时,容易产生自卑感、社会退缩、行为不成熟、社交障碍、口吃以及品行纪律问题等,严重影响其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
因此,抽动障碍在治疗方面,应倡导中西协同,综合运用中西医手段调治,达到标本兼治,以最快速度、最好疗效控制抽动障碍,以期对患儿影响降至最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公网安备号: